许倬云去世:那个唤醒王小波灵魂的老师,走了

许倬云是历史学者,但是如果没有他,恐怕没有王小波。


王小波喜欢在文章中,引用“我的老师”的观点。


《科学的美好》中写到:

“我的老师说过 ,科学对中国人来说,是种外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对它的理解,有过种种偏差:始则惊为洪水猛兽,继而当巫术去理解,再后来把它看做一种宗教,拜倒在它的面前。他说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老师说得很对。”


《生命科学与骗术》提到,“我的老师曾说,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寻常心。”


比如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提到:

“十年前,我在美国,和我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说:对一般人来说,有信仰比无信仰要好。起初我不赞成,后来还是被他说服了。”


“我的老师”可以被视为许倬云的代称。


1985年下半年,王小波去了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通过妻子李银河的关系结识了许倬云。


此时李银河在攻读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许倬云正是匹兹堡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李银河向许倬云简单介绍王小波的情况,希望他能给予指导。


此时的许倬云,已经是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名师。


许倬云师承胡适、傅斯年,是西周史和汉代农业的研究专家,先后在台湾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执教。在台湾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力——请记住这句话,他能改变王小波的人生。


言归正传,房伟在《王小波传》中提到两人见面的情景。


许倬云曾回忆他和王小波的交往:“我在办公室见到了他。样子懒懒的,英文不是很好,但是人很诚实。谈话很随意,不那么一本正经。他内心很无助,不知该怎么办。匹大的东亚语言文学系其功能主要是训练洋孩子学华语,文学部分相当单薄,对于小波来说,这里实在没有值得他修习的课程。”



最终商议的结果是,王小波挂在许倬云名下上课,匹兹堡有“个别指导学习”课程,相当于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谈话。每周三下午,王小波会和许倬云谈上一两个小时。如果有事,下次补上。


在许倬云的指导下,王小波读了大量历史小说。


王小波的第一本书是《唐人秘传故事》,据房伟考证,这应该是一本“伪书”,它能出版,要么是王小波自费,要么是用了假书号或者套用书号。


这是“伪书”出版于1989年10月。


自费出书,也能看出这段时间的王小波,是文学圈的边缘人。他需要一部获奖作品来证明自己。


现在看来,许倬云简直就是王小波生命中的金手指。


王小波精心打磨的《黄金时代》能拿到《联合报》大奖,离不开许倬云的修改建议和推荐。


许倬云指出《黄金时代》初稿文字“不够精炼”,王小波听从许倬云的建议,修改出一个语言更加凝练有力的版本。


1991年,许倬云将《黄金时代》的定稿推荐给《联合报》副刊。尽管当时《联合报》的评奖通常由小说家主导,但许倬云在台湾文化界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他的推荐被采纳,稿件进入终审环节,并最终获得大奖。


对此,《王小波传》也有记载。


许倬云说:“我与《联合报》比较熟,知道每年他们都 有征求小说大奖,平常都是由小说家推荐,我看了小波的《黄金时代》后就对他们说,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觉得这个小说不错,我以读者身份推荐行不行?他们说行,就把小说拿过去了。后来,果然得了大奖。”


根据房伟考证,《黄金时代》拿到25万奖金(台币)的说法是以讹传讹,真相是《黄金时代》和《废五金少年的伟大梦想》同时获得中篇小说奖,两者共同分得25万。


无论怎样,这次获奖经历,改变了王小波的命运。


1992年9月,王小波辞掉人民大学的工作,用《黄金时代》拿到的奖金,在顺义买了一套房,专心做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0日晚,王小波死在顺义这套寓所内。

如果没有《黄金时代》和联合报的奖金,王小波大概是没有勇气辞去教职的。


《王小波传》中提到,王小波做自由撰稿人并非贫穷潦倒,他的挣钱能力已经秒杀当时大多数人(包括作家)。


房伟统计王小波在1990年到1997年文学方面的收入,能有15-16万,平均每年的收入约2.3万。


1991年,老师的平均工资是2349元,到1997年是6444元。


如果王小波没有辞去人民大学的教职,他挣不到这么多钱。我们也很难看到王小波写出的精彩作品。


《黄金时代》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沉默的大多数》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万寿寺》提到,“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没有许倬云,我们或许真的读不到《黄金时代》、《红拂夜奔》,世上恐怕也没有作家王小波。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许倬云用自己的灵魂,唤醒了王小波的灵魂。


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历史。


喜欢王小波小说的读者,也可以读读许倬云的书,比如《万古江河》。


许倬云最后一条微博,提到他在年少时的见闻。


结尾一句话是“当时我不过才8、9岁,知道他们要去打「国仗」,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许老,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历史   灵魂   老师   王小波   黄金时代   匹兹堡   联合报   顺义   科学   伪书   大学   大奖   东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