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到晚上十点,就像设了闹钟一样催自己上床,理由很简单:“十点睡觉最养生”。但真的是这样吗?
特别是过了65岁,身体节奏变了,睡眠需求也不一样。强行按年轻时的作息来安排,反而容易睡不好,甚至越睡越累。
那到底什么时候睡觉才合适?老人睡觉到底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说清楚。
人一上了年纪,睡眠问题会明显增多。不是睡不着,就是睡不稳。夜里醒来三四次,早上四五点就醒,白天没精神,晚上又折腾。
有些人觉得这是“年纪大了正常”,其实不尽然。长期睡不好,不光是困的问题,连身体的“底子”都可能被掏空。
根据某机构对8000名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老人,身体功能下降速度比正常睡眠者快了近20%。
而睡眠质量差的人,心脑血管异常、跌倒风险、认知退化的概率也明显偏高。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很多老年人白天打盹时间变长,晚上却睡不着。
原因之一,是生物钟紊乱,另一个则是睡眠结构变浅,深睡时间减少,容易被打扰。所以,别小看这一觉的分量,老年人的睡眠,说到底,不是“早点睡”那么简单,而是要“睡得对”。
如果说年轻人睡眠像瀑布,倾泻下来就完了;那老年人的睡眠更像是细流,要想流得稳,就得把路径铺平了。
不少老人晚上七八点就上床,结果半夜两三点就醒,之后怎么都睡不着。其实过早入睡,会让生物钟提前,造成“反向倒时差”,更容易失眠。
有些人白天几乎不动,身体没有“累感”,晚上自然难以入睡。睡眠需要“诱因”,身体动得不够,晚上很难进入深度睡眠。
晚饭太晚或者吃太撑,会让消化系统过于兴奋。肠胃在“加班”,大脑也无法完全休息,导致入睡困难,甚至夜里胃胀、反酸。
有些人喜欢在睡前看手机、看新闻,或者和人聊天,甚至争论。情绪起伏太大,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褪黑素分泌,越想睡越清醒。
屋里太亮、太热、太吵,都会成为“扰眠因子”。尤其是卧室内有强光源、电视声、闹钟嘀嗒声,对老年人来说影响更大。
不少老人有“防脱水”意识,睡前喝水补水,结果夜里要起夜两三次。起夜次数一多,睡眠就被切割得零零碎碎,第二天昏昏沉沉。
适当午睡可以补充体力,但午睡超过30分钟,尤其是超过1小时,会扰乱夜间睡眠,让人越睡越晚,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老年人服用的药物(如某些降压药、利尿药等),也可能在副作用中影响睡眠质量,比如引起夜间频尿、心悸等不适。
这些细节,可能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叠加起来,就成了睡不好觉的“真凶”。
很多老人会问:“我到底该几点睡?”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说到底,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规律、稳定、舒适才是关键。
睡得对,远比睡得早更重要。
那怎么做才算“睡得对”?下面这些建议,过了65岁的人不妨试着调整看看:
白天尽量在上午十点前晒半小时太阳,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晚饭最好在6点前吃完,营养要清淡,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晚上8点后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和平板。
入睡前可以在床边坐十分钟,做些简单的放松动作或听听舒缓音乐。
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之间,床品保持干爽、柔软。
每天睡前写几句话记录心情或想法,有助于释放情绪、安稳入睡。
午睡不超过30分钟,最好安排在午饭后半小时开始。
人到老年,身体和睡眠的关系变得更微妙。以前那种“十点睡养生说”,其实更像是对年轻人说的。对老人来说,睡得好比睡得早更重要,节奏对了,整个人才稳得住。
不要一味追求“早睡”,而是要追求“适合自己”的作息。睡眠这件事,讲究的是节律、环境、状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睡不好不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而是生活的节奏没有调对。
与其每晚焦虑自己几点睡,不如每天稳住一个适合自己的入睡时间,哪怕是十一点,只要睡得香、醒得自然,就比十点强太多。
参考文献:
1.李红,王晓娟. 老年人睡眠质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36(14):1085-1088.
2.郑敏,刘丽君. 老年人睡眠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40(6):601-605.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