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通道刚开 5 分钟就被抢光,官网显示 “首批售罄”;正式开卖才 3 天,线下门店现货堆成山,二手平台直接破发 —— 苹果 iPhone Air 这波操作,把无数消费者看懵了!明明是国内首款 eSIM 手机,还主打 “超薄手感”,怎么就从 “香饽饽” 变成了 “烫手山芋”?连分析师郭明錤都急着预警 “产能要砍 80%”,这场闹剧背后,苹果到底踩了哪些坑?

咱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 10 月 17 号,那天 iPhone Air 开启预购的场面,简直是 “一秒入冬又一秒入夏”。晚上 8 点整,苹果官网刚放出购买链接,不到 3 分钟,256G 版本就显示 “暂时无货”,5 分钟后所有首批机型全被抢空。社交平台上全是晒订单的网友,有人说 “手速慢了半拍,眼睁睁看着灰色款没了”,还有数码博主连夜发视频:“这热度,感觉要复刻 iPhone 17 首发的疯狂!”
可谁能想到,短短 5 天后的正式开售日,剧情直接来了个 180 度大反转。10 月 22 号中午,广州天环广场的苹果店里,虽然有不少人围着 iPhone Air 的展示台,但大多只是拿起来摸两下就放下了。有店员偷偷跟记者说:“问的人挺多,真买单的没几个,早上到现在才卖出去 3 台。”

同一时间,上海的情况更冷清。科创板日报的记者跑了三家苹果授权店,发现店里连排队的人都没有,咨询 iPhone Air 的顾客屈指可数。对比上个月 iPhone 17 发售时 “排队绕门店两圈”“一机难求” 的盛况,简直是天上地下。最惨的还是线下经销商。济南某手机卖场的王老板一提到 iPhone Air 就叹气:“这两天根本没人问,货架上堆了 20 多台现货,昨天好不容易来了个顾客,砍价砍到 7500 还嫌贵。” 更糟的是二手市场,10 月 24 号的数据显示,256G 的 iPhone Air 二手价已经跌到 7800 多,比官网原价还低了 100 多块,要知道 iPhone 17 首发时,二手价可是溢价上千的。
这波 “预售火、开售凉” 的反差,到底是怎么来的?王老板总结得很到位:“首先是续航问题,大家都怕太薄了不经用;然后是 eSIM,好多人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弄,觉得换卡太麻烦;再加上双十一马上到了,都等着降价呢,谁愿意现在当冤大头?”

这话戳中了要害。iPhone Air 主打的 “超薄机身”,其实是把双刃剑。为了做到极致轻薄,它的电池容量砍到了 3149mAh,这是什么概念?有数码博主实测,中度使用半天就没电,要是刷短视频、打游戏,下午三四点就得找充电宝续命。有网友吐槽:“总不能出门带个手机还得绑个充电宝吧?那轻薄还有啥意义?”更让人头疼的是 eSIM。虽然三大运营商都支持,但激活必须本人带身份证去线下营业厅,步骤比插实体卡麻烦多了。而且 eSIM 是嵌入手机里的,不能像实体卡那样随便换手机,对经常换机型的人来说太不友好。有网友说:“我两张手机卡,换个手机插进去就行,eSIM 还得去营业厅办过户,太折腾了。”
雪上加霜的是发售时间。iPhone Air 比 iPhone 17 晚了一个月发售,这一个月里,大家的新鲜感早就过去了。再加上双十一就在眼前,各大平台都放出了优惠预告,消费者自然愿意等等看。有网友说得实在:“反正都要降价了,现在买不是傻吗?”

苹果自己也慌了。10 月 23 号凌晨,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直接泼了冷水,说 iPhone Air 的需求远低于预期,供应链已经开始砍产能了,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大部分供应商的产能要缩减 80% 以上,有些零件年底前就要停产。紧接着财联社又爆料,苹果已经大幅削减 iPhone Air 的订单,把资源都调去生产卖得好的 iPhone 17 系列。
其实仔细想想,iPhone Air 的失败早有预兆。苹果想靠 “超薄 + eSIM” 开拓新市场,但高端用户已经被 iPhone 17 Pro 系列圈住了,中端用户又觉得 7999 的价格太贵,尴尬的定价和定位,让它成了 “两头不讨好” 的产品。有网友说得好:“Pro 系列有性能,标准版有性价比,Air 除了薄还有啥?”

不过话说回来,eSIM 技术本身其实是个好东西。这玩意儿不是新发明,早就用在智能手表、物联网设备上了,这次用到手机上,本来是通信行业迈入 “无卡时代” 的好事。可苹果太急了,没考虑到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没解决续航这个硬伤,就急匆匆推出产品,失败自然在所难免。
在我看来,iPhone Air 的遇冷,给所有手机厂商提了个醒:消费者买的不是 “噱头”,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再新奇的技术、再极致的设计,要是解决不了用户的痛点,反而制造新麻烦,肯定没人买账。苹果这次栽的跟头,其实是犯了 “想当然” 的错 —— 以为自己推出的产品大家就会买,却忘了问消费者 “真的需要吗”。

现在看来,iPhone Air 大概率要成为苹果近几年最失败的产品之一了。但这场 “闹剧” 也不是没意义,它让厂商们明白,技术创新得接地气,得贴合用户需求,不然再响亮的牌子也救不了滞销的产品。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