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迪奥中国用户收到的条警示短信,短信里说姓名、消费偏好这些信息可能外泄。
虽说银行账户没遭殃,但谁都明白,手机号、住址这些拼起来,足够画出一个人的生活轮廓。
后来公安调查结果出来,问题出在数据传法国总部时没走合规通道,成了典型的“裸奔”传输。
这事儿乍看是企业违规,往深了看,恰是当下数据主权监管收紧的一个缩影。
迪奥这事儿,拆开来看有三个关键违规点。
先说数据出境这关,按《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8条,企业想把数据传国外,得走三条路:要么过国家网信部门的安全评估,要么通过专业认证,要么签标准合同。
但迪奥啥都没做,直接传数据,这就像没办签证硬闯海关,属于原则性违规。
到2025年3月,国家网信办批过298个数据出境项目,十多个没通过,可见审查不是走形式。
再说用户知情这块,法律要求企业传输数据前,得明明白白告诉用户谁接收、用来干啥,还得单独征得同意。
但迪奥在隐私政策里含糊其辞,把关键信息藏在长条款里,这就好比去餐馆吃饭,菜单上没标价格,结账时才发现被多收钱,搁谁都得闹心。
正确的做法该像某些平台那样,用弹窗提示让用户单独勾选,把“知情权”落实到操作层面。
最后是技术防护漏洞,法律要求企业按数据敏感程度加密、去标识化,但迪奥显然没做到。
这三项违规形成了完整的风险链条,从管理漏洞到法律无视,最后坑了用户。
迪奥不是孤例,2025年6月,卡地亚也发了数据泄露通知,接着路易威登42万香港客户资料遭窃。
奢侈品品牌接连翻车,暴露了高端行业数字化背后的安全短板,当消费数据成了黑客目标,买包花的钱里,怕是还得算上隐私风险的成本。
科技领域的情况更复杂,英伟达H20芯片被曝安全隐患后,路透社又曝出美国在戴尔服务器装追踪器,监测对华出口。
这事儿透着技术主权的博弈味儿,就像别人在你家快递箱上装了定位器,明摆着要监控你的一举一动。
电商行业的漏洞则藏在细节里,之前有平台外包客服和黑产勾结,贩卖用户住宿信息,这说明数据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
现在咱们守数据主权,靠的是“三驾马车”:《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北京自贸区还搞了创新,对汽车、医药等行业的非敏感数据,试行负面清单管理,这就像海关通关,大部分货物正常走流程,少数敏感品重点检查,既安全又高效。
技术防护上,得玩“双重保险”,硬件层面用可信执行环境防篡改,软件层面用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北京有个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开发的评估系统已经服务了7省市70多家企业,算是把技术和监管结合起来了。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和德国签了数据流动备忘录,还参与了全球数据跨境合作倡议。
这路子跟欧盟的“本地化”、美国的“自由流动”都不一样,走的是“安全前提下开放”的中间路线,就像交朋友,先看清人品,再决定深交还是浅交。
迪奥这事儿,本质上是数据主权时代的一个治理样本,现在咱们监管的范围,早就不局限于互联网公司,而是从采集到传输全链条覆盖。
对跨国企业来说,以前那种“全球统一标准”行不通了,得给中国市场单独设合规体系。
普通用户也得长点心,下载App时别一股脑同意所有权限,看看隐私政策里有没有数据跨境的条款。
当监管的红线越划越清晰,企业、个人都得明白:在数据的世界里,守好边界,才能走得更远。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