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路透社一条消息炸翻全球资本市场。特斯拉要给CEO马斯克发一份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这数字直接刷新人类商业史CEO薪酬纪录。
更刺激的是,11月6日股东投票将决定这份方案的生死,反对者放话要否决提案还罢免董事,支持者直言这是绑定天才的必要代价,一场围绕万亿财富的终极摊牌已经拉开序幕。
这从来不是简单的薪酬争议,而是资本权力、企业治理与商业天才价值的全面碰撞。

特斯拉董事会早就放出狠话,如果这份薪酬方案被否决,马斯克可能直接离职。这句话瞬间把投票提升到决定特斯拉未来的高度。
要知道,马斯克不是普通CEO,他亲手把特斯拉从濒临破产的车企打造成全球电动车龙头,如今又带着公司向无人驾驶、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冲锋。他的去留,足以影响特斯拉万亿市值的根基。
但反对者也不是吃素的,纽约州审计长、工会组织、民主党官员组成反对联盟,不仅要否决薪酬方案,还要把三位面临连任的特斯拉董事一起拉下马。
一边是可能失去核心创始人的风险,一边是对“天价薪酬”和公司治理的质疑,特斯拉股东正站在两难的十字路口。
这份万亿薪酬方案到底特殊在哪?核心是把马斯克的收入和特斯拉的未来发展深度绑定。
支持者代表、社交媒体上拥有20.9万粉丝的特斯拉散户股东AlexandraMerz说得很直接,这份方案能激励马斯克把特斯拉市值再提高近7.5万亿美元,还能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落地。
在她看来,这不是白送钱,而是让马斯克的薪酬和公司的变革性价值创造牢牢挂钩。
这也是特斯拉董事会力推方案的核心逻辑,用足够有吸引力的激励,留住能带领公司突破天花板的灵魂人物。
但反对者的炮火同样猛烈。纽约州民主党籍审计长托马斯・迪纳波利一语中的,他手里握着特斯拉330万股股票的投票权,占公司股份约0.1%,却直言给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巨额股权奖励,既不合逻辑也违背事实。
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看业绩发钱,而是对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妥协。
纽约市审计长布拉德・兰德更犀利,警告这种操作会巩固马斯克对特斯拉的绝对控制权,让商界重回“强盗大亨时代”,那个少数巨头掌控企业、股东话语权被严重削弱的年代。
工会附属机构SOC投资集团的执行董事特贾尔・帕特尔也戳中要害,特斯拉这是在让股东放弃对公司的实质性发言权,毕竟工会养老金计划合计持有特斯拉不到1%的股份,这些中小股东的声音正在被稀释。
这场争议背后,是两类股东的激烈对峙。散户投资者构成了支持阵营的重要力量。
特斯拉股票有相当高比例握在散户手里,他们平时大多支持公司管理层,只是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
但这次不一样,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拥有大量铁杆粉丝,像AlexandraMerz这样的“特斯拉死忠”,直接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力挺,她们相信马斯克的能力能让特斯拉再上一个台阶,万亿薪酬最终会转化为股东收益。

机构投资者的态度则显得扑朔迷离。特斯拉三大外部投资者里,贝莱德、道富银行都拒绝置评,先锋集团也没回复询问。
这种沉默背后藏着复杂的考量。科罗拉多大学法学教授安・利普顿点破了关键,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不想得罪马斯克,毕竟大家都盯着他手里的xAI、SpaceX等其他优质项目,谁都不想因为投票反对就失去未来的投资机会。
这种“讨好式投资”心态,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投票结果。更有意思的是,这场薪酬之争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民主党阵营几乎全员反对,除了纽约州的两位审计长,马萨诸塞州财政部长黛布・戈德堡也加入反对行列,他们更关注企业治理的公平性和股东权益的保护。
共和党掌控的州则站在另一边,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的养老金计划明确表示支持这份方案。
佛罗里达州行政委员会直接援引证券文件辩护,强调马斯克的新奖励和有利于所有股东的可衡量里程碑挂钩,还包含治理保障措施。
德克萨斯州教师退休系统作为该州最大的养老基金,虽然拒绝评论,但此前已经披露支持马斯克的薪酬方案。一场商业争议,硬生生变成了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
回顾历史,马斯克的薪酬方案从来都是争议焦点。2018年他拿到560亿美元的薪酬计划,当时就引发轩然大波,反对者多次试图阻止都以失败告终。
即便去年在法律挑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这份计划依然获得投资者再次批准。有了之前的先例,反对者这次虽然气势更盛,但也清楚面临的是一场硬仗。
顶级代理顾问已经建议股东投票反对这份万亿方案,可现实是,美国共和党正推动权力从投资者向企业领导人转移,反对者的抗争难度陡增。
这场摊牌的核心矛盾,其实是“商业天才的价值该如何定价”。支持者认为,马斯克是百年难遇的创新者,没有他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更没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万亿薪酬看似惊人,却是绑定这种稀缺资源的必要成本,而且薪酬和业绩挂钩,只有达成雄心勃勃的目标才能拿到全额奖励,对股东来说是共赢。
反对者则认为,再天才的管理者也不该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万亿薪酬打破了合理的激励边界,会破坏公司治理的平衡,最终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从特斯拉的角度看,董事会的考量很现实。

马斯克的精力分散在多个项目上,SpaceX的火箭发射、xAI的人工智能研发,每一个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巨头项目。董事会担心,如果没有足够诱人的激励,马斯克可能会把更多精力从特斯拉转移出去。
毕竟对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来说,金钱早已不是唯一追求,但合理的激励机制能确保他对特斯拉的专注度。
这也是董事会警告“否决方案马斯克可能离职”的底层逻辑,他们赌不起失去马斯克的代价。
对股东而言,投票选择从来不是“支持或反对马斯克”那么简单。投赞成票,可能要接受史上最高的CEO薪酬,还要承担公司控制权进一步集中的风险。
投反对票,可能失去带领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人物,特斯拉的市值和未来发展都可能受影响。
尤其是那些长期持有特斯拉股票的投资者,既希望公司能持续创造价值,又担心薪酬方案背后的治理问题,这种纠结让这次投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场万亿薪酬大战的结果,不仅会决定马斯克的财富版图,更会重塑全球企业治理的规则。
如果方案通过,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科技巨头或许会效仿这种“天价激励绑定核心人才”的模式,进一步拉大CEO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也可能加剧企业控制权集中的趋势。
如果方案被否决,可能会给全球大企业敲响警钟,提醒他们在激励核心人才的同时,必须兼顾股东权益和公司治理的公平性。
距离11月6日的投票越来越近,双方的博弈还在升级。反对者正在加紧动员中小股东参与投票,希望用数量优势扭转局势。
支持者则凭借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和散户基础,不断传递“绑定马斯克就是绑定未来”的理念。特斯拉三大机构投资者的最终态度,可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砝码。
他们手里的股份数量庞大,一旦明确立场,很可能带动其他投资者跟风。
这场争议没有绝对的对错,却暴露了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困境,如何在尊重商业天才价值与维护股东权益、完善公司治理之间找到平衡。
马斯克的能力毋庸置疑,特斯拉的发展也离不开他的远见卓识,但万亿薪酬背后的权力集中风险同样值得警惕。股东的每一张选票,都是对这种平衡的一次重新定义。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万亿薪酬摊牌都将成为商业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企业该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如何在追求增长的同时守住治理的底线。
对特斯拉来说,投票结果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解决争议背后的核心问题,才是决定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
对整个商业世界来说,这场博弈带来的启示,远比一份薪酬方案的成败更有价值。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