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江苏中南集团创始人陈锦石来说,日子格外的难过。
6月份,无锡法院对外悬赏1500万元,寻求陈锦石的财产线索。
9月份,又一纸限制消费令送到了陈锦石面前。
这位曾经在江苏南通建筑领域,叱咤风云的榜一富豪,接连吃了两次瘪,实在让人唏嘘。
陈锦石从5000元起家,巅峰时公司营收超3300亿,并成功上市,如今不仅旗下公司被强制退市,本人也成为了老赖。
陈锦石的个人沉浮,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民营企业兴衰史。
陈锦石当过泥瓦工,不甘平庸“下海”闯荡,便做起了建材生意。
然而,好景不长,陈锦石发现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于是又卖起了水果,但又失败了。
痛定思痛,陈锦石发现还是要靠技术吃饭。
于是,1988年,26岁的他东拼西凑了5000元,带着28人的施工队到山东东营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但这只“游击队”,只能挂靠其它的分包工程队,也只能从包清工做起。
陈锦石当时接下了胜利油田的一幢大楼的粉刷任务,工地在远郊,白茫茫的盐碱地上荒无人烟。
一行28人在冻裂的地面上临时搭起帐篷,地上挖个小坑,埋口铁锅,就是生火做饭的灶。
他们没有市场,没有资金,也没有关系,甚至管理能力不足,效益低下,可谓举步维艰。
但陈锦石和他的队伍,最终坚持了下来。
4年后,这支队伍终于迎来了转机,他们承接了首个劳务总包项目单7600平方米的农商行办公楼。
通过这次项目,陈锦石也赚到自己总包项目的第一桶金。
1998年7月,按需分房时代终结,楼市迎来风口。他洞察先机,预见到地产行业的广阔蓝图,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从承包模式走向房地产开发。
在外人看来,陈锦石的决定很疯狂,为什么要去冒那么大风险呢?
有着之前承包业务积累的资金和经验的他并没有妥协,并且拿出了1000万元跨进房地产行业。
正是陈锦石的这个决定,也为日后集团上市奠定了基础。
为了有承包资质,2001年陈锦石收下了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是“中南建设”的前身。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信誉,陈锦石的业务迅速从山东扩展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十多个省份。
北京华普大厦、府新大厦等一批优质工程,就是这个时候在陈锦石手里诞生的。
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中南建设迎来重要的里程碑。
2009年7月,陈锦石通过资本操作,完成了对大连金牛的收购并重改。
“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同时标志着海门从此有了第一家上市企业。
然而,回望四年前,这场上市的传奇险些无法上演。一切的转机,都源于2005年那个看似无人敢碰的“烫手山芋”南通 CBD 项目。
当时这个项目很明显投资大,耗时长,楼市行情也不好,压根没人原意接手。
35亿的盘子,陈锦石手握仅仅千万,但他硬是接下了。
金融危机来临,中南差点被拖垮。
钱不够,中南建设是能省则省,从投资到运营一切都自己来,这样不仅成本节省了下来,也练出了一身“造城”的本事。
南通CBD,从此成为了中南最亮的活名片。
这次的成功,似乎也让陈锦石迷上了这种“大盘模式”,特别喜欢在三四线城市搞大项目。
正是依托这种模式的高效复制和快速落地,中南迅速形成了规模化,建设业务也是遍及全国26个省、160多个城市,甚至远达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
然而,2015年风向说变就变,中南大规模效益增长,反而利润还降了。
陈锦石重金聘来的“快D手”陈凯,一上任便抛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增长蓝图,利润要在未来几年实现翻240%、560%乃至惊人的1408%!
为将这张“蓝图”变为现实,中南内部化身“战场”,各区域为资源与排名全力冲刺,氛围如同军备竞赛。
猛药见效!短短几年,中南业绩一飞冲天,营收突破近八百亿,净利润暴涨七十多倍。
那时的中南风光无限,员工工牌成了南通商圈的“折扣通行证”,陈锦石稳坐首富交椅,中南房产更是被市民视为财富的“硬通货”。
2020年,巅峰时刻到来。中南合同销售金额突破2238亿元。
然而,巅峰的同时也迎来重大危机。
同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中南三条全踩。
房地产行业下行,大规模布局三四线城市优胜策略反而成了败笔。2021年,公司亏损33.8亿元。
2021年起,中南建设业绩断崖式下滑。2022年11月,公开债务违约,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78亿元。
其间,华融、江苏资产先后出手纾困,设立数十亿基金支持。但并没有弥补现实业绩的继续亏损。
看中南建设2023年数据,营收高达684.88亿元,同比增长16.01%,却仍巨亏52.9亿元。
万丈高楼之下,早有注脚。
88%的资产负债率,也即是每100元资产,88元来自借贷。
这不仅是刀尖跳舞,更是凛冬将至时,自己卸下了御寒的棉袄。
2024年初,危机已深,中南启动自救模式。
内部,六名高管真金白银增持股票,试图凝聚市场信心。外部,积极奔走,寻求引入战略投资者,意图输血续命。
实控人陈锦石父女更是多次公开表态“绝不躺平”,在保交楼一线奔走,展现出了极强的求生欲。
然而,这些努力如同在巨大的裂缝上贴膏药,难以掩盖系统崩裂的事实。
一边是高管增持数百万,另一边却是公司年亏近百亿的深渊,以及实控人千万年薪引发的舆论诟病。
自救的诚意,终究难敌财务窟窿的规模。
2024年4月,一道强光似乎照亮了黑暗。亚洲知名投资机构太盟(PAG)可能出手。
市场瞬间沸腾,股价直线涨停,巨量资金涌入,仿佛“地产救星”单伟建将复制拯救万达的奇迹,带领中南逃离退市悬崖。
但这希望的火花,转瞬即逝。深交所的一纸问询函,立刻让狂欢降温。
公司后续公告改口,称与太盟的合作“仅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并无具体方案。
市场恍然大悟,这更像是一次为延缓退市而进行的“策略性站台”,而非实质性的救援。
信心彻底崩塌,股价重回跌势。
所有的自救努力,在行业凛冬与公司积重难返的债务面前,均告失效。
中南建设销售额从2238亿的巅峰萎缩至175亿,证明其造血能力已基本丧失。
最终,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的铁律被触发,退市的钟声无可避免地敲响。
37.7亿的法院执行金额,像一道沉重的枷锁,牢牢锁住了他;而中南建设退市时仅剩21亿的市值,不到巅峰时的1%,成为这场败局最冰冷的注脚。
如今,陈锦石现身那个耗资11亿建造的“南鸟巢”,试图重振声望。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他掌舵的中南建设已退市,其个人被执行总额超过33亿元。
从26岁开始闯荡,到3300亿规模,从88亿利润到千亿债务捆绑的困局,陈锦石的商业人生,划出了一条令人唏嘘的抛物线。
这些数字拼凑出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也是一个狂飙时代的落寞终章。
-END-
参考资料:
1.中工人物:《陈锦石:从包工队长到行业领军人》
2.中国新闻网:《又一公司将退市,董事长16岁起干建筑工起家》
3.新浪财经《昔日千亿市值房企ST中南自救失败,锁定退市!董事长被“限高”》
作者:时肆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