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信 文/简言
还有五天,便是外婆离世20周年纪念日。一封尘封的信件,不经意间唤醒了我的回忆,有快乐也有遗憾。
整理楼阁旧物时,指尖触到一个蒙尘的铁盒,那是外婆的遗物。盒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叠用蓝布条捆着的信,信纸边缘已泛出浅黄,宛如被岁月晒旧的窗棂。
最上面那封没有邮票,信封上的字迹清瘦,显然是外公的手笔。我轻轻拆开信封,纸页间落下一片干枯的桂花,细碎的金黄花瓣,还带着点若有似无的陈香。信里没说什么要紧事,只写着:“今日后院桂花开了,摘了一小篮,等你回来腌桂花糖。檐下的燕子又孵了雏,叽叽喳喳的,倒不觉得冷清。”
外婆曾读过私塾,识得文字。她常跟我们提起,解放初起,有点文化,能识文断字的人很少,那时她年轻,被派到镇上教书。外公就在家务农,种植桂花树、饲养养燕子。那时交通不便,一封信要走三五天才能送到。外公便每天写几句,攒够三页就寄出。有时是“今日下雨,给你晒的被褥没收,等晴了再晒一遍”,有时是“村头的老槐树落了叶,你去年织的围巾该拿出来戴了”,全是些柴米油盐的琐碎话语,却字字都牵着两人的心。
我捏着那片桂花,忽然想起那年秋天,外婆坐在院中的老桂树下,用手轻轻抚摸着空荡荡的糖罐,说:“你外公腌的桂花糖最甜,后来我试过好多次,总差一点味道。”那时我不懂,此刻看着信里的字句,倒忽然明白了——差的哪里是糖,而是那个愿意为她守候花开花落、为她书写细碎心事的人。
听外婆讲,由于种种原因,外婆放弃教书生涯,安心在家务农,抚养母亲,成了地道的农妇。而外公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裁剪,做的衣服特别好看,在附近村庄名气挺大,很多人都愿意专程找他定制服装,还收了几个女徒弟。可是,正当他事业正旺,要规划未来时,因为几个女徒弟争风吃醋,反映他不务正业投机倒把的事。在某天夜里,外公被迫带着他最得意的门生悄悄地逃离家乡避难,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从此,便与家里断了联系。
从记事儿起,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婆家居住。特别喜欢跟外婆去地里摎罗森(队里刨收花生后,按人口给大家分一部分地块拾捡残留的花生,我老家称“摎罗森”)、摎红薯,割草拾柴,既有趣,又好玩,有时竟然们拾一篮花生。还有抓蚰子(河南话,一种昆虫,多生长在黄豆秧中,类似蛐蛐,学名叫蟋蟀),回家用火烤着吃,焦黄焦黄的,特别香。
随着外婆年事渐高,独自生活愈发不便。父亲就把她接到家中居住。外婆逢人便夸父亲的孝顺,在她眼里,父亲就是她儿子,父亲用实际行动,改写了“一个女婿不是半个儿”的俗语。
外婆非常勤劳,纺棉花织布样样在行。她也喜欢我给他读故事。最难忘的是我读《高玉宝的故事》,读到高玉宝童年悲惨遭遇,都外婆禁不住泪如雨下;而读到高玉宝用智慧戏耍周扒皮时,她也会拍手称赞,竖起大拇指。
外婆时常教导我,人这一辈子,只有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别人偷不走。我能考上大学,拥有个好工作,都与外婆的悉心教导分不开。
外婆还喜欢做猜谜语的游戏,出一些有趣的计算题,启发我们。比如巧妙的谜语“冬天有夏天藏,这个小谜难思想”,还有幽默字谜“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女子坐当中,有心和她说句话,只怕外边有人听”,也有古怪的数学题,比如“一群和尚围桌坐,一篮烧饼往上摞,一人吃仨还剩仨,一人吃四个缺六个,问几个烧饼几个和尚?”“一百零一个针,三个老婆儿分,只能分单不能分双,你怎么分?”……
忽然有一天,父亲对我说,外公来信了,信就在四姥爷(外公的弟弟,排行第四)手中。父亲前去探听消息,希望能让外公外婆团圆。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得到外公在大西北某个地方居住,说自己在外安好,年龄大了,估计回不去了,并询问外婆近况,四姥爷却不愿透露具体位置,这个谜团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有能揭开。到现在也不知道四姥爷当时是否回复了音讯。
母亲在世时,我也曾多次要完成父亲遗愿去寻亲,怎奈四姥爷守口如瓶,这个谜底也一同被带进棺材里了。
微风从阁楼的小窗钻进来,吹得信纸轻轻响,像有人在耳边低声念着旧时光。我把桂花放回信封,连同那些细碎的温柔,一起收进铁盒。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院中的桂树上,细碎的光斑跳跃着,像极了信里写过的,那多个寻常又温暖的清晨。
2025.9.21. 夜 初稿
9.22. 午 定稿
声明:本文插图有豆包生成,侵联删。#回忆往事很自豪,你有过这种感觉吗##微头条记录生活日常##旧信回忆#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