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跨境ETF交易价格频频偏离净值,高溢价背后既是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井喷,也是套利机制短期失效的预警。
文|祝小同
近期,多只跨境ETF在二级市场出现阶段性溢价,引发市场关注。仅本周,就有易方达MSCI美国50ETF、南方标普500ETF、华安纳斯达克100ETF等多家产品发布溢价公告。
其中易方达MSCI美国50ETF截至11月14日午盘溢价率达6.66%,易方达日经225ETF溢价幅度也达6.01%。

市场热度攀升:跨境ETF规模翻倍,溢价现象凸显
跨境ETF市场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目前跨境ETF最新规模已达9237.82亿元,较年初的4240.17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产品数量也从年初的139只增至191只,投资版图从港股、美股等成熟市场扩展至韩国、沙特等新兴市场。
本月13日,国内跨境ETF市场再添“新丁”,易方达和华夏基金旗下的两只巴西ETF上市交易,标志着国内跨境ETF的投资范围已延伸至拉美新兴市场。
尽管市场迅速扩容,但从规模分布看,港股和美股仍是核心布局领域,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2%。
在头部产品中,规模超过100亿元的跨境ETF已有22只,其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华夏恒生科技ETF等规模均突破400亿元。

溢价背后原因:跨市场错配与供需失衡
跨境ETF溢价是指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高于其基金份额参考净值的情况。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主要由市场情绪推动与套利机制短期失效叠加所致。
一方面,由于跨境ETF存在跨时段运行特性,净值更新与境外市场交易节奏并不同步,当场内资金集中流入时,更易出现 “价格先行、净值滞后”的短期错配。
另一方面,当某一海外市场或赛道受投资者关注,大量资金涌入相关跨境ETF,而基金份额供给短期内难以快速增加,供需失衡便会推高二级市场交易价格。
沪上一位基金评价人士表示,虽然部分产品已通过申赎渠道实现一定程度的偏离收敛,但在交易频率较高、情绪波动较强的阶段,“偏离——回归——再偏离”的结构仍可能反复出现。
在制度层面,QDII额度的总量与分配节奏也是影响跨境ETF申赎效率的重要变量。此外,海外市场波动、汇率变化、成份股流动性等外部因素,也会通过净值回补节奏影响溢价的收敛速度。

风险案例警示:高溢价回落损伤投资者收益
高溢价行情往往难以持续,最终必然会向基金净值回归,追高买入的投资者可能面临巨额损失。
以今年1月的嘉实德国DAXETF为例,在1月2日至1月27日的13个交易日内,其二级市场价格累计上涨61.27%,换手率频频突破常规水平。
伴随价格与换手率的异动,基金溢价率同步飙升,1月23日折溢率达到51.41%,意味着投资者买入价格远超基金实际净值,风险已高度累积。
类似地,南方东英富时亚太低碳精选ETF在今年1月8日至1月23日的10个交易日内,二级市场价格上涨36.43%,1月15日换手率更创下609.57% 的纪录。
然而,在经历了35.9%的溢价率之后,该ETF在1月27日至2月17日的10个交易日内下跌超14%。
监管机构应对:强化风险提示与交易监控
面对跨境ETF的异常表现,监管机构和基金管理人已加强风险提示与交易监控。
近期,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等多家公司均在午间收盘时段发布了溢价风险提示公告,涵盖美国50ETF、日经225ETF、纳斯达克ETF等多种产品。
为提醒投资者警惕风险,华夏基金已为旗下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密集发布11条相关公告,反复强调高溢价背后的投资隐患。
公告称,若基金后续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基金有权采取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盘中临时停牌、延长停牌时间等措施以向市场警示风险。
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对交易异常的ETF实施重点监控,并对交易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进行从严认定和自律监管。

投资者策略:理性看待溢价,规避追高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在把握跨境ETF投资机遇的同时规避高溢价风险,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重要课题。
业内专家建议,投资者应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摒弃追涨杀跌的心态,在参与跨境ETF投资前,充分了解基金的投资标的、净值波动情况以及折溢价水平,避免盲目跟风买入。
同时,尽量选择在溢价率较低或接近平价时进行交易。事实上,跨境ETF溢价本质上属于价格与净值的阶段性偏离,并非产品本身具备超额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溢价明显的区间追高买入,可能在价格回归过程中面临额外损失,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段,溢价收敛与海外市场回调可能叠加放大短期回撤风险。
此外,除了溢价风险,投资者还需关注汇率波动、海外市场政策变化、流动性风险等。
跨境ETF的快速发展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便捷的全球资产配置工具,是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然而,在市场热潮之下,投资者更需保持清醒,理性看待产品优势与潜在风险。
随着跨境ETF市场持续扩容,投资者布局全球资产面临更多元选择,但其中的溢价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