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长寿,先查血糖?医生提醒:65岁后,血糖尽量控制在一个数

一提起长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运动、饮食、作息规律,还有心态要好。但真正关键的指标,往往被忽视。医生长期接触老年人会发现,想要活得久、活得好,血糖是绕不过去的一关。

特别是65岁之后,血糖这个数值不光关系到糖尿病本身,更牵动着脑、心、肾、眼、血管等多个系统的稳定。如果控制不好,就像在一条细线边上走,随时可能出事,不是中风就是心衰,再或者肾功能掉到底,后面想补都补不回来。

年龄超过65岁的人,身体各项代谢功能都开始下降,胰岛功能也逐渐减弱,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这时候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就会在身体内部形成一种慢性的炎症环境。

血管内皮受损、脂质代谢紊乱、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这些变化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但时间久了问题会一个个冒出来。

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两个就可能有一个血糖异常,有的是糖尿病,有的是糖耐量减退,但多数人并不重视,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意识到血糖有多关键。

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年纪大了,吃点甜的没啥事,反正也活了这么多年。但现实是,高血糖的伤害不是靠“熬”能过去的。它不是像感冒那样明显,它是慢慢磨掉身体的活力,让身体越来越“虚”。

特别是高血糖带来的微血管损伤,会在视网膜、肾小球、神经末梢一点点发生,导致视力下降、肾功能恶化、手脚麻木,最后影响走路、吃饭、大小便控制,整个人陷入一个不可逆的下坡路。

所以医生反复提醒,65岁以上的人,不需要血糖降得太低,但也绝不能放任太高。这个年纪的血糖标准跟年轻人不一样。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7以内,餐后2小时控制在11.1以内,就是比较理想的范围。

低了容易出现低血糖,高了又容易引发并发症,必须把握好这个“中间值”。这不是模糊概念,而是经过大量数据验证过的现实需求。

一项覆盖20个城市、5万名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那些能长期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到7之间的人,五年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下降了近40%。不仅如此,这类人群的认知功能保持更好,生活自理能力更强,住院率也明显更低。

说明这个血糖范围,不光是“安全值”,更是“长寿值”。太低容易饿得头晕、跌倒、意识模糊,太高又加速血管老化,这个度必须拿捏准了。

还有人问,控制血糖是不是就得天天测、天天吃药、天天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其实不是这个意思。65岁以后,血糖控制的目标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求一个稳定,别让它大起大落。

饮食要规律,不暴饮暴食;运动要坚持,但不激烈;药物按医嘱服,不要自己随便停;最重要的,是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不靠感觉来判断。

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口渴、不频尿、不乏力,就是血糖正常。但老年人的血糖问题往往隐匿性强,不表现典型症状。

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不错的老人,往往等到突发心梗、中风时,才知道原来血糖一直高得离谱。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到有症状再查,就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有研究分析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如果血糖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平均寿命可延长6到8年。不仅如此,这些年过得更有质量,走路不累、眼睛不花、头脑不糊涂。

而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人,不光寿命短,而且生活质量低,行动迟缓、常住院、容易感染,家庭和社会负担也更重。所以控糖这事,不光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在替家人减轻压力。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点,就是睡眠和情绪对血糖的影响也很大。老年人本来睡眠质量就差,容易醒、睡不踏实,如果再加上情绪焦虑、烦躁、孤独,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就会升高,导致血糖波动更频繁。

这不是说心情不好就得糖尿病,而是情绪长期紧张,会破坏身体内分泌平衡,让控糖难上加难。所以想把血糖控制好,不光看吃和动,心态调整也非常关键。

在笔者看来,控制血糖这件事,其实不难。难的是认清这件事的严重性。太多老年人对血糖问题不上心,总觉得“人老了,有点小毛病正常”,可真等问题爆发时,受苦的是自己。

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身体硬朗、啥病没有的老人,更容易忽略血糖这个隐形杀手。血压高了会头疼,血脂高了心慌,血糖高了很多时候却没感觉,这才是它最危险的地方。

还有一点必须提,老年人控制血糖,饮食不能搞得太极端。有些人为了降糖,把主食都戒了,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加重低血糖风险。

吃东西要讲究平衡,粗细搭配,定时定量。运动也要结合实际,饭后散步、打太极、轻微的有氧活动就很好。别拿年轻人的锻炼方法硬套在自己身上,那不是锻炼,是折腾。

药物方面,一定要听医生的。不少人听别人说“这药伤肾”“那药降糖快”,就自己换药、停药,结果把血糖搞得乱七八糟。有些老年人同时吃好几种药,一旦不规范,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肝肾负担,甚至诱发低血糖昏迷。

医生开的方案,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综合评估过的,不是随便开的。该吃的药别拖,不该吃的药别试。

能不能长寿,真不是靠感觉来判断的。血糖这个数字,看似小小一个点,背后其实牵动着整个身体的运行状态。只要超过65岁,就必须开始关注自己的血糖,定期监测,合理控制。

不是追求“完美血糖”,而是让它稳定在合理范围,让身体的各个系统能平稳运行,不再被慢性高血糖慢慢拖垮。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血糖水平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率关系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3):218-222.
[2]陈丽华. 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5,33(1):16-20.
[3]李晓彤. 血糖波动与慢性并发症发生关系探讨[J]. 中国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5):287-291.
[4]徐静. 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血糖控制的关系[J].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24,38(2):113-117.
[5]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老年人血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6]宋伟. 老年人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J]. 中华全科医学,2025,23(6):428-43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养生   血糖   长寿   个数   医生   老年人   身体   并发症   糖尿病   低血糖   老年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