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163家!人均40元的酸奶界“爱马仕”凉了?网友:中产不买单

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没有健康底色的高价酸奶,消费者也学会用脚投票了。


曾几何时,人均30元的现制酸奶是都市中产的“社交货币”——茉酸奶、Blueglass等品牌门店前永远蜿蜒着等待的长队。


一杯杯叠加牛油果、巴旦木、开心果的酸奶杯被白领们视为健康生活的象征。


图源:网络


2023年行业的盛景仍历历在目:这一年现制酸奶全国门店突破2.3万家,抖音现制酸奶的搜索量单日指数值多次突破150万。


在咖啡、奶茶打得不可开交,“卷生卷死”的饮品赛道里,那个时候的现制酸奶俨然成为了赛道“黑马”。


不仅横空爆火,而且价格高涨。


一杯平平无奇的酸奶只要加上一点“浇头”,就摇身一变成高攀不起的网红酸奶饮品。


图源:网络


在当时的茶饮行业,现制酸奶似乎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蓝海。


可时间来到2025年,画风却完全变了,霸王茶姬门店的叫号屏跳动着“需等5杯”,堂食区座无虚席。


而旁边的现制酸奶店半天见不到一个人,门口的促销海报在这番对比中显得格外落寞。


图源:大众点评


想当年,Blueglass一杯均价40元+的网红酸奶,新店开业时能排队3小时。


图源:小红书


茉酸奶新品推出时,更是创下排队人数破6000的战绩。


曾经的“中产新宠”怎么突然不香了?



人均40元的“酸奶爱马仕”

割不动中产了?


健康饮食的风刮起来后,大家开始追求“功能性酸奶”——既要低糖低脂,又得塞满牛油果、益生菌这些网红配料,包装还得美得能当摆件。


高端现制酸奶一看这趋势,立马抓住机会,打出了“现做+健康+颜值”三张王牌,直接戳中都市白领的痛点。


图源:Blueglass官方账号


被称作“酸奶界爱马仕”的Blueglass就是通过专家背书、健康科学配方的加持,成功塑造了高端、专业、健康的功能性饮品形象,吸引重视健康饮食的中产群体(尤其是女性)为其买单。


图源:Blueglass酸奶小程序


而这波风口最早是兰熊鲜奶带起来的,2020年品牌直接拿下IDG资本的A轮融资,给行业点燃了火苗。


Blueglass在2021年更是获得超 2 亿元的 B 轮融资,直接把价格干到40元一杯,还宣传自己用的是有机食材和千亿活性益生菌。


资本一看这架势,2023年直接疯了——全年7轮融资,其中3家砸几千万,2家直接上亿,还有 2 起金额暂未披露。


有了钱,品牌们开始疯狂扩张。茉酸奶最典型,2019年全国才几十家店,到了2023年直接冲到上千家。


图源:网络


这时候,撒露冻酸奶、蓝熊鲜奶这些老玩家,加上后来居上的王子森林、K22酸奶草莓,还有2023年刚冒头的gala yogurt,整个市场杀得那叫一个“神仙打架”。


光2023年底,全国现制酸奶店就飙到2.3万家,比奶茶店还卷。


图源:红餐大数据


但是,行业高光也就停在这里了。


2024年,闭店潮开始席卷行业,现制酸奶品牌甚至还频繁陷入食品安全问题的漩涡。


2024年的年初至6月初,茉酸奶仅半年就关店142家,闭店区域涉及上海、苏州、泰州等城市,平均每天关店0.9家,是过去四年的总和。


一只酸奶牛也被加盟商爆料称总部不作为,开店亏损太严重,导致品牌口碑一路下滑,门店也从上千家缩至800多家。


图源:网络


而且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风波更是将茉酸奶推向了舆论风口。


原本主打添加新鲜水果现场制作,却被曝出存在更换效期标签、不按时报废原料等欺瞒消费者的问题。


图源:新京报


品牌形象愈加坍塌,小红书上的测评帖集体变身“避雷指南”


图源:小红书


到了今年,依然延续去年的退潮趋势。


根据壹览商业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一只酸奶牛净关店64家,茉酸奶净关店163家,分别下降7.59%和15%。


短短两年时间,资本退潮、消费者嫌弃,现制酸奶从“新消费顶流”跌落神坛。




当“健康光环”碎成渣

高价泡沫被戳穿


现制酸奶的走红,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就是——健康。


茉酸奶的“一杯奶昔等于一颗牛油果”,Blueglass杯身贴着“元素标签贴”仿佛科技产品,K22·酸奶草莓宣称“一杯大约15颗草莓”


图源:网络


但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的一纸检测报告,直接撕开行业遮羞布。


其针对茉酸奶的芒果酸奶奶昔进行第三方送检,结果显示,脂肪含量比蛋白质多三倍。


图源:新京报


知乎“答主评审团”也送检了一款Blueglass经典的“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实测发现这杯550ml的酸奶其糖含量高达42g,超过了每日糖建议摄入量的推荐量,几乎跟可乐的含糖量有的一拼!


糖分实际来源于水果,加上“0 乳糖”也就是水解了乳糖,等于增加了葡萄糖的含量。叠加在一起,虽然没有乳糖,但其他糖一点不少。


而且这杯酸奶热量直接飙到500大卡,相当于5碗白米饭(每碗100g)的热量,吃一碗饭能饱,那喝这杯酸奶呢?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可以说,曾经“低糖低脂”的宣言,在实锤面前碎成渣。


于是,消费者才恍然大悟:酸奶的“健康人设”,根本经不起推敲。


更关键的是,正是因为健康标签,现制酸奶才有了“溢价”的空间。


但是当品牌的健康人设崩塌,溢价被证伪,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原来花钱买的不是健康,是智商税。


图源:小红书


更何况,在理性消费的当下,当新茶饮品牌们将一杯奶茶打到低至个位数,现制酸奶还在玩“高端刺客”。


均价40元的Blueglass,一杯抵得上奶茶3杯;茉酸奶降价后单杯仍要20元,但杯量缩水20%。


图源:Blueglass小程序


更扎心的是,现制酸奶连“薅羊毛”资格都没有——奶茶品牌用9.9元券收割流量时,Blueglass特价酸奶仍要19.9元,网友吐槽:“薅羊毛名单里永远没有酸奶的一席之地”。


图源:网络




成本黑洞吃垮性价比

现制酸奶的“硬伤”


实际上,现制酸奶之所以死死扛着高价,并不是不想降,而是根本降不动。


现制酸奶的命脉卡在奶源上。在中国,88%的牛奶产自横跨内蒙草原的黄金奶源带,但70%的消费力集中在东南沿海。


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标准化困难等问题,始终是萦绕在现制酸奶行业头上的困境。


茉酸奶为了稳住内蒙古奶源,不得不和君乐宝签战略协议,用入股换稳定供应。


图源:网络


反观奶茶店用的常温奶,全国供应链成熟,蜜雪冰城更是与君乐宝共建“雪王牧场”,计划引入8000头荷斯坦奶牛,预计年产奶量4.2万吨,用君乐宝稳定的奶源供应体系将为其提供坚实的原奶保障。


更何况现制酸奶品牌没有奶茶品牌的门店规模,目前门店最多的就是茉酸奶的一千多家。


没有规模,就难于在采购环节上有议价权。


茉酸奶全国一千多家门店,靠君乐宝奶源才敢稍微降价,但杯量缩水20%后,消费者发现“喝不起”和“吃不饱”的吐槽齐飞。


图源:小红书


而奶茶店,早把供应链玩成流水线——蜜雪冰城全球采购茶叶,瑞幸咖啡集中烘焙豆子,近万家门店拥有足够议价权,把价格打低让利消费者,品牌靠走量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除此之外,为了最大程度保证酸奶的口感,酸奶从产品出库到终端销售,间隔最好不超过 24小时。


而且酸奶对冷链的依赖度高,需要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这不仅导致现制酸奶的运输成本比奶茶行业高,还严重限制了酸奶的销售渠道和半径。


图源:网络


此外,由于酸奶的特性,其加热后口感变差,消费者更愿意买热奶茶,所以淡旺季的销售业绩两极化明显,品牌只能硬扛淡季亏损。


同时,行业同质化也很严重,不同于奶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新品,小料叠加、茶底和奶基底的创新,现制酸奶的牛油果、芒果、燕麦“三件套”可以说承包了80%的菜单。


现制酸奶的价格困局,本质是“高端滤镜撞上供应链短板”——没有奶茶的成瘾性,没有咖啡的社交属性,冷链和奶源两座大山压着,再贵的酸奶也逃不过“降价死,不降更死”的魔咒。



写在最后


对于现制酸奶行业来说,终局并非“跑马圈地”,而是谁能把健康故事讲透、把价格砍到消费者心坎上。


唯有真正解决产品力、供应链、消费者信任等核心问题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图源:网络


毕竟,钱包捂紧的时代,没人愿意为虚头巴脑的“高端滤镜”买单。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美食   中产   酸奶   买单   网友   奶茶   品牌   健康   消费者   行业   网络   牛油   奶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