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常有,但可不是各个都能当 “顶流”。总有一些文物,身在博物馆,无需装点,不用C位,只凭一个回眸,就能让你终身难忘,它们被称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
今年暑期档,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微纪录片《馆藏“显眼包“》(以下简称“显眼包”),聚焦各大博物馆中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文物,每集5分钟,以简短明快的解说,讲述“显眼包”们的前世今生。
“显眼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中国传媒大学参与了联合创制,主创名单中包含了十多位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学生。当古老文物遇上最懂网络语态的年轻人,“显眼包”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馆藏 “显眼包”》让文物开口讲段子
“眼睛瞪得像铜铃,但闪不出闪电般的精明,耳朵竖得像天线,可不是为了听到声音。它不是黑猫警长,它是商代的表情包之王”—— 这段极具趣味、看似“不正经”的描述,介绍的是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正经”文物——青铜器亚醜钺。
“你看它,噘着嘴,腆着肚,双手环抱比爱心,就问谁能拒绝一个圆圆乎乎、矮不棱登、一直朝自己比心的浪漫发射器呢!”这讲的是形如“比心”的西汉铜釭灯。
“显眼包”里,黄玻璃脊兽是“社恐打工人”——“圆溜溜的眼睛、微微皱起的眉毛,像不像被点名发言的你,眼神中突然闪过一丝慌乱”;东汉彩绘鸟兽鱼纹漆槅成了“三国时代高端人士的限定款”,因为能一人独食还被推荐为“对社恐人士友好”;西周云纹铜五柱器与现代路由器“跨时空撞脸”,围绕它的用法上演了延续千年的“我猜我猜猜猜”……这些网感十足的注解,瞬间拉近了文物和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在视听呈现上,“显眼包”也大胆创新。学生创作者们用抠像、分层动画技术,让静态的金代戏剧砖雕“演”出杂剧的灵动,运用AI技术,让晋青瓷对书俑重现奋笔疾书,使敦煌壁画中的市井百态跃然眼前。密集的音效、弹幕式花字,让画面充满拼贴感,仿佛在看一场 “文物版动漫”,节奏轻快得让人忍不住跟着嘴角上扬。
不仅如此,创作者还激活了“显眼包”们赋予当代人的情绪价值。《祖先的小怪兽》一集,当象征公正的神兽獬豸被安在古建屋顶上,摇身变成脊兽,不忘感叹一句“这么多兼职,可忙死我了”——这是文物的“心声”,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投射。《朋友,请你开心》里,跨越时空来卖萌的木刻石雕相继登场,他们表情里的喜怒哀乐,在特写镜头与情绪解读中,也成为当代人“卸下面具、表现真我”的精神镜像。
网生一代与千年文物双向奔赴
“显眼包”如何炼成的
“我们希望通过5分钟的微纪录片形式,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比较轻松、有趣的呈现方式。”《馆藏“显眼包”》总导演李浩洋介绍,此次学生创作者全程参与了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我们确定每集出场的‘显眼包’,再由感兴趣的同学逐一认领,双方在一起确定每集的内容结构,然后共同制定脚本,反复修改,完成制作。”
2021级电视摄影专业的刘芸麟“认领”的是自己家乡的文物——晋代青瓷对书俑,第一次看到这对在1700年前就懂得“面对面高效协作”的校书吏同事,她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和自己的“上班搭子”。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视编辑方向)的王澍薇选择的是外观酷似现代路由器的云纹五柱器,围绕“它到底是干啥的”,大家讨论了近千年,这次王澍薇想亲自一探究竟。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媒体摄制方向)的张润开对山西博物馆的金代杂剧演员砖雕感兴趣,他觉得喜剧人们生前身后都在演绎人间的喜怒哀乐,这些穿越千年仍然能被现代人接收的情绪,恰恰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心有灵犀”。
“要对你表达的主题和信息保持足够的尊重”
5分钟一集的“显眼包”就是在这种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创作状态下完成的。“参与项目的所有同学,基本上都经历了多次从崩溃到重拾信心的过程。”节目后期导演曹航宇介绍。
同学们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放慢速度。“我之前做短视频节奏非常快,画面走得快,场景切换更快。“张润开调侃自己的制作风格,“有点不管不顾——不管你能接收到多少信息,我先用狂轰乱炸把你炸晕。”此次制作“显眼包”,总导演提醒他,“应该对你要表达的主题和信息保持足够的尊重。你还要选择适合的信息密度讲述你的内容,太快了,观众跟不上,太慢了,观众不爱看。”
放慢了速度以后,张润开发现,“我可以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更精细的雕琢、更清晰的讲解,原来让观众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内容比做出更复杂绚丽的画面更重要。”
王澍薇也发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有能用技术手段实现才是有效的,对于很多考验想象力的特效镜头,自己要学会“放下执念”,当没有灵感和思路的时候,要寻求老师和分集导演的帮助。
让王澍薇印象最深的是央视纪录片制作上的严谨。
她的素材中有一段关于云纹五柱器的博物馆介绍,“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这句话特别书面化,又不好理解,在我有能力决定内容的时候,就把这句删了,但后来又被加了回来。总导演告诉我,这句话虽然枯燥,但这是真正让这个文物与博物馆产生关联的一句话。没有这句话,云纹五柱器可能只是一件古人制作的器物,这句话则体现了历朝历代的人们对它的研究过程,是它历史价值的体现。”
“现在我更好奇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
一部十集、每集5分钟的《馆藏“显眼包”》仅从后期创作开始到最后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就历时半年,双方都感觉自己收获良多。李浩洋说:“如果把内容素材交给成熟的电视编导去做,我们可能两、三周就能做来,但我们可能得不到这么网感十足、又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参与制作的同学收获更多。作品播出时,刘伊婧说自己一直举着手机拍照,感觉自己的片子出现在电视上“很不真实”。看到自己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刘芸麟 “有种‘妈妈我上电视了’的感觉”。从小时候看别人的作品,到看自己的作品,刘芸麟感慨,那个守在电视机前的小朋友长大了。
第10集《朋友,请你开心》播出时,正好是张润开爸爸的生日,他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不爱过生日的爸爸对他说,这是最好的礼物。
收获不止于此。
节目播出前一天,刘芸麟特意前往湖南省博物院去博物馆,看望了青瓷对书俑,“站在那里,感觉我与它之间的磁场与其他路过的游客和这个文物之间的磁场是不一样的,心里也觉得很开心。就像是见到了一位隔着屏幕聊了很多天,很了解的一位网友。”
△刘芸麟
找资料时“云游”了很多遍敦煌的刘伊婧很想去敦煌旅行,亲自看看真实的壁画。“
王澍薇也想多去各地的博物馆看一看,“以前我可能对他们的外形感兴趣,现在我更好奇他们背后的文化故事。”
“项目制”教学
打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壁垒
此次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馆藏“显眼包”》 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深度参与共创的文化类短视频作品在电视屏幕端的首次亮相,也是传媒大学“项目制”教学的又一次探索。
“近年来传媒领域的迭代发展迅速,如何因应时代发展与媒介技术变革,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媒体行业需要的学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担任《馆藏“显眼包”》联合总导演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丰瑞教授介绍,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联合多家媒体搭建起“项目制”的实践教育平台,让同学们参与到主流媒体的创作项目中,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能力与社会担当。
△每周一次的头脑风暴(左三为丰瑞)
《馆藏“显眼包”》之前,中国传媒大学已经与各大媒体共创了多部作品:2021年,电视学院制作完成了中央宣传部“Z世代”项目《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以60条2分钟时长的中文短视频形式,向海内外“Z世代”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日报制作播出60集《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英文节目,通过年轻化语态的叙事方式对完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现代科技和发展成就。
近年,中国传媒大学与其他主流媒体联合推出的《十年百变》《咱们新疆好地方》《风物广西》等“项目制”成果,获得了二十余个行业中的重要奖项。
“我们希望为尽可能多的在校学生提供一线实战的机会。”丰瑞介绍,“这些项目设置的形式很灵活,有些是选修课,由课程教师带领选课学生进行制作;有些则是教师统筹指导,组建项目工作组吸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制作;还有同学以毕业作品的形式参与到媒体项目中,实践成果就是自己的毕业作品。”
“专业媒体制作纪录片有严格的流程,先定选题,然后确定文稿,之后实拍,编辑,后期配字幕、特效、音乐,期间并行的是不断的修改和审核,我以一个在读生的身份,能全程参与其中,这段经历十分珍贵。”王澍薇说。更难得的是,通过“显眼包”,她还与自己的分集导演成为了朋友。“项目结束以后,我们也会在微信上经常聊天,拍其他片子的时候,我还会问问他的建议——通过项目,学校其实帮我们找到了很好的行业引路人。“
张润开也通过“显眼包“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通过这些项目,学校把我们带入了专业媒体制作的领域,现在会有央视、中国日报社的老师直接联系我,他们希望我参与新的项目。”他说,“显眼包的制作其实就是我们如何利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文物这个常规话题讲出新意的过程,如果放大的国家层面,就是如何在国际传播的领域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我更期望个人能力能进一步适配国家宣传战略导向,积极投身主流媒体宣传工作。”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