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郫县籍川军将士纷纷请缨杀敌、共救国难。淞沪会战爆发后,时任陆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二团团长的解固基奉命开赴前线。
临行前,他写信禀告母亲:“儿已开赴前线抗日,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末附诗一首,其中“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一联,字字铿锵,道尽誓死杀敌的决心。
1
早年锋芒露
斥专制退学 入兵营晋升
解固基,字体泉,1897年生,崇宁县竹瓦铺人。解固基自幼刚直有胆,1916年在崇宁第一高小读书时反对校长专制,带头“闹事”,被学校除名。1918年考入彭县(今彭州市)中学,参加学潮,又被勒令退学。
1919年春,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宪兵兵弁学校,毕业后相继任川军李樾森部的排、连、营长。1926年8月辞职归家,任崇宁县团练局教官队长,后改任崇宁县西一区民团大队长。
▲解固基 图片来源:郫都区史志办
1927年,经崇宁县驻军团长、中共地下党员邝继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邝继勋任命为该团新兵营营长。同年8月,崇宁县县长、中共党员陈永珍举办“崇宁县团练干部训练班”,解固基兼训练班大队长。
1928年5月30日,崇宁县各界为纪念“五卅”惨案三周年,在县城举行示威游行。游行中,崇宁县南二区民团大队长兼该区农民协会主席、中共党员万伯钊被邝继勋部营长马之骥杀害于东街,解固基即联络各乡民团数千人包围崇宁县城,自任民团联防指挥部总指挥,要为万伯钊报仇。后经军政两方调解,邝继勋团换防移驻彭县,解固基辞去营长职务。
同年8月,崇宁县新任县长李某与教育局长黄仲宇密谋暗害解固基,借故将其逮捕。后经驻军营长傅介凡力促出狱。不久,解固基派人将黄毙于郫县犀浦,旋即外出避祸。是年冬,解固基至涪陵,任川军20军(后改为43军)郭汝栋部营长。
2
请缨赴国难
别母书明志 训兵励忠魂
1933年6月,解固基受命至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受训一年,毕业后回原部任代理团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解固基被正式任命为该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六旅一五二团团长。
同年9月,43军奉命由贵州调赴抗日前线,解固基临行前书信于母:“儿已开赴抗日前线。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末附诗一首,中有“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一联,表誓死杀敌之心。
解固基常以捍卫国家尊严、不惜自我牺牲之精神教育部属:“人生百岁,终不免死,为国捐躯,精神不死!”“国战已开,关系存亡,吾辈报国之日至矣!军人若不舍死,民族何由复兴。我部倘有一人怀幸存之心,不但为人所不齿,尤为军法所难容。”全团官兵无不感奋。
其时,川军二十六师装备极差,据郑光路《川人之抗战》一文介绍:“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枪柄用麻绳系着以防脱落。”解固基率装备简陋至此之一五二团士兵,义无反顾徒步奔赴淞沪前线。
10月16日,解固基率部至形势危急之大场接防。大场为沪战场要地,敌以重武器猛攻解部阵地,企图突破解部防线,割断中国守军中央与左翼之联系。解固基率全团千余官兵血战七昼夜,虽伤亡惨重,仍固守阵地。
10月23日晨,大场阵地。敌我双方血战正酣,解固基持枪指挥部下:“兄弟们!为国捐躯精神不死!绝对不能后退一步!”此时,友邻部队团长大呼:“解团长,你的四连退下来了!”解固基大怒,当即将正在向他汇报战况之四连连长射杀,旋令身边预备队;“一连预备队跟我来!”率队当先直奔四连阵地,前行约百米,解固基左臂被敌炮弹炸伤,半截手臂悬袖,血流如注。
解固基仍率队前冲数十米,又一敌炮弹正中解固基身旁,飞土未落,解固基殉国,年方40。
▲解固基雕像 图片来源:郫都区史志办
3
青山埋忠骨
为国捐躯,精神不死
大场一役,解部全团官兵几乎全数阵亡,仅余连长李伯涵(崇宁县人)及数十名伤残士兵。解固基殉国后,尸骨难寻,仅凭一钢盔及一件挂着胸章之残破血衣,始辨出解固基忠骨。其后,国民政府军政部追认解固基为陆军少将,抚恤家属二万元。
▲崇宁县各界为解固基筹办追悼会向县政府申请经费的文函(成都市郫都区档案馆馆藏)
1938年10月23日,崇宁县各界在县城南街万寿宫为解公固基举办追悼会,并建衣冠冢。
崇宁中学音乐教师梁士儒谱挽歌,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亲书“民族英雄”以表崇敬与哀悼。
四川省主席邓锡侯撰挽联曰:枕戈待旦,破釜而来,撑持半壁河山,黄埔滩头催鼓角;裹革无尸,沉沙有铁,赢得一抔净土,清风林下葬衣冠。
▲经济学家、教育学家马寅初为解固基殉国题字(四川省档案馆馆藏)
1985年,解固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解固基在列。
抗日战争期间,除了在淞沪会战中浴血殉国的解固基将军,郫都大地上还涌现出谢大熏、梁静珊、张凤翼、刘兴邦、向传洪、赵伟等一众英烈。郫崇热血儿女,以铮铮铁骨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他们告别故土、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为民族存续垒筑不可摧折的防线。这份赤诚与英勇,至今仍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来源|郫都史志、选编自《不能忘却的历史——郫县抗日战争史料汇编》)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