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为陈友才两次流下热泪。
一次是周总理看到浸染着陈友才同志鲜血的毛毯时,一次是打算为其扫墓时获悉他的墓未能得以妥善保护。
在1937年的4月,周总理带领警卫秘密出行,于崂山不幸遇袭。
最终虽顺利抵达,但可惜的是在交战过程中陈友才同志与11名警卫全部牺牲。
周总理震怒,下令彻查凶手,调查后才得知凶手竟大有来头。
1937年的4月,崂山的晨雾还未散尽,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一支小队正低调的护送着周总理从延安奔赴西安。
他此行肩负着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谈判的重任。
那时的中国正值风雨飘摇之际,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我国国土的侵占愈演愈烈,各地打响武装反抗日军斗争,但均收效甚微。
为了反抗日军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迫于压力表面上是同意了联合抗日的约定,但背地里仍对我方虎视眈眈。
这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
面对蒋介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邀约,周总理无从得知其目的,也不知此行是否为蒋介石方设下的鸿门宴,但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义,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西安之旅。
此行无疑是危险的,临走时,毛主席捂着周总理的手再三交代,“恩来,出现什么突发情况一定要以自身安全为重”。
带着毛主席的期盼和担忧,周总理带着警卫们踏上了行程。
为了安全起见,他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可靠的路线。
随行人手也并不多,红军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军委参谋处负责人孔石泉、副官陈有才、4名警卫员、一名记者以及警卫班战士们,一切从简,低调出行。
在行至崂山脚下时,危险悄然降至。
崂山山高林密,道路曲折蜿蜒,素少人烟,自古便是匪患猖獗之地,但沿途的自然风光却别有一番风味。
周总理望着窗外的掠过小山坡,对着张云逸低声道:“此去西安谈判,哪怕多争取一分合作的可能,我们的战士就少流一滴血,我们的国家就多一分安全。”
张云逸重重点头,“此行我们一定护您周全,等着您将好消息带回延安。”
同行的孔石泉接过话茬,“沿途我们都摸排过,只是崂山那一片地形复杂,还是需要小心一些。”
车队小心翼翼地在林间穿行,突然,一道枪声打破崂山的寂静。
伴随着这声枪响落下,山坡上的密林里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密密麻麻的子弹如雨点般落下,铺天盖地的将一行的车辆笼罩。
作为副官的陈友才大喊:“小心敌袭!”
同行的警卫们都慌了,人群躁动起来。
毕竟敌在暗,我在明,周围又无遮挡物,车辆的目标又如此之大,他们如今俨然就是一个个巨大的靶子。
然而见多识广也经历过许多次袭击的周总理仅仅在慌乱了一瞬后就冷静下来。
他迅速俯下身子,沉声下令:“同志们不要慌,冷静下来继续前行突破围堵。”
开车的司机也是反应迅速,仗着车辆的铜皮够结实顶着子弹雨继续往前开。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颗子弹竟侥幸的打在了车辆的轮胎上,这下真的是无处可逃了。
如今,趴在山坡上的敌人们有着天然的高度优势,他们的车辆又无法行驶,继续坐在车里无疑是等死。
不得已,周总理下令舍弃车辆,以车辆为掩体,对敌人反攻。
然而敌人的高度优势让反攻并不顺利,他们依托山体的土陂遮挡,让陈有才等人无法发起有效进攻。
几次反攻,反倒是己方受伤的人越来越多。
又是一轮新的子弹雨袭来,陈友才匍匐爬到周总理的身边。
“副主席,敌人火力太猛,又占据地形优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们的目标恐怕是你,我带着人吸引火力,你赶紧和张参谋长他们往右侧树林里撤退吧。”
周总理按住陈友才的手,眼眶发红。
吸引火力这简简单单四个字却代表着生与死的赌注。
陈友才故作平静,“此去西安,您不能有任何差错,您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还请主席与我换下衣服。”
此刻一切的言语都是浪费时间,周总理也不想辜负属下们的舍身相护。
互换了外衣后,陈友才对着张云逸大喊:“张参谋长,你们和主席一起撤退吧,一定要安全抵达西安啊!”
闻言,灰头土脸,略显狼狈的张云逸迅速赶来,他也红了眼眶,“友才,你保重!”
陈友才摆摆手,裹着周总理的外衣向他们相反的方向跑去。
他提高声音,故意模仿着周总理的口音大喊:“同志们,不要慌乱,我们分散开来反击。”
陈友才和周总理的身高与身形格外相似,敌人看不清陈友才的样貌,但见他一身中山装,又操着南方的口音冷静指挥作战,便真的认定了他便是目标人物。
铺天盖地的子弹袭来,陈友才反应迅速的躲到车子后面,但腿部仍是不幸中弹。
鲜血汩汩涌出,但此刻他完全无暇顾及伤势,咬牙忍痛继续冷静指挥作战:“同志们守住!”
趁着陈友才用生命争取到的时间,周总理和张云逸等人成功撤退。
直至视线里再无周总理的声音,陈友才仰天大笑。
他其实也会害怕,但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还在延安等待着好消息的同志们,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顶住一波又一波的压力,陈友才带着警卫们死守阵地一步也不肯后退——因为他们的后面是周副主席!
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一个又一个倒下,陈友才带着满身的弹孔发出生命最后的呐喊,“革命,必胜!”
言罢,他大笑着,直至声音愈发微弱。
他这一生,值了!
带着心满意足,陈友才壮烈牺牲。
残暴的敌人冲到陈友才的遗体前,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带有“周恩来”字样的名片,即使确认了“周总理”已死,他们仍旧对着陈友才的遗体连刺二十余刀。
周总理脱险后抵达西安,但为此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同行十余人,活下来的只有周总理、张云逸、孔石泉和一名警卫战士,与周总理互换外衣的陈友才更是死后仍遭到毒手。
消息传回延安,毛主席为此震怒,下令彻查此次遇袭事件。
明明是秘密低调出行,为何就这么巧合的遇上敌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何,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普通山匪?日军?还是国民党?
队伍里,那个泄露情报的人又是谁?
怀抱着这样的疑问,在当时被称为“破案高手”的西北政治保卫局侦查科科长的谢滋群结下了探查真相的任务。
根据周总理他们对此次遇袭事件的描述,他初步判断为凶手应该不是日军以及山匪,至少不是普通山匪。
毕竟普通山匪哪里来的如此大火力以及周总理的出行消息。
随后他又派人深入崂山案发地周边的村庄,试图以村民们为突破口,寻找蛛丝马迹。
一番探查后,他注意到了当地的一个李姓老村民。
其余村民或是毫不知情或是表示好像听到过枪响,唯有这李姓老村民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他理解老者害怕招惹麻烦的心理,但谢滋群不可能放弃。
探查真相,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个对死去战士的交代。
在多番拜访,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导后,李姓老村民决定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托盘而出。
周总理遇袭的那晚他曾亲眼目睹崂山上最大的土匪李青伍在案发附近,生怕惹上麻烦,他便匆匆离开了。
“如今想来,周副主席的遇袭很有可能就是他干的!”李姓老村民这么说道。
沿着这条线索,谢滋群很快便设计将李青伍等人控制起来了。
根据李青伍的交代,他曾是国民党的一员,虽然早已退出了国民党,但他仍旧抱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在得知周总理会途经崂山后便计划这场谋杀,想要以此为投名状向蒋介石邀功。
谢滋群又继续追问他是如何得知周总理的行程。
他还意图隐瞒,但在谢滋群的审问下还是交代出了那个在组织里潜伏多年的国民党间谍——冯金斗。
自此真相大白,事件有了个交代,但陈友才等十一名同志的性命却再也无法挽回。
此次事件之后,周总理常常缅怀陈友才等人。
就连邓颖超也曾说过,“有才是替恩来死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
崂山遇刺事件是周总理革命生涯最惊险的一次。这不仅仅是一次遇刺事件,也是曾经艰苦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解放事业舍身忘死的精神和信念,那些牺牲的警卫战士更值得我们永远歌颂。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