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接受孩子的平庸,倒数第一也不报辅导班

说起丁延庆这个人,很多家长一听就觉得亲切,因为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大牛,而是实打实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人,靠着脑子活络一步步爬上北大讲台。

他出生在吉林西部的一个国营农场,家里条件一般,母亲甚至不识字。那时候的学校环境也够呛,小学前三年,教室大多是危房,学生们得轮流上课,有时候干脆跑到树林里支个棚子听课。可丁延庆从小就显露出点天分,三年级的时候就能把整本新华字典背得滚瓜烂熟。

这事儿在村里传为笑谈,大家都说他脑子像开了窍似的。初三以前,他也没太把学习当回事儿,课余时间多半在田间地头转悠。但中考前两个月,他突然发力,埋头啃书,硬是考进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高中阶段,他开始系统学英语,初中时候的音标错误还得靠高中老师帮着纠正。1991年,高考成绩一出来,他就直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读完接着硕,本硕连读,一气呵成。

硕士毕业后,他没急着找工作,而是申请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那几年在美国,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让他视野大开,研究方向渐渐转向教育经济学。

2005年回国,他直接进了北大教育学院,当上副教授,现在还是博士生导师,主要琢磨教育资源怎么配置才公平高效,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怎么用才对路子。

丁延庆总说教育这东西,不是天生的命好就能搞定,得靠后天的积累和选择。他的妻子也是北大高材生,法律系硕士毕业,现在在昆明一家政府机关的计财处上班。两人结婚后,丁延庆继续在北京钻研学术,妻子带着孩子去了南方,家庭就这样两地分居。

丁延庆夫妇的教育观从一开始就挺一致,不爱给孩子太大压力,觉得遗传这事儿说不准,但至少不会差太远。2014年7月女儿出生,八个月大就跟妈妈去了昆明,跟外公外婆住。

外公外婆宠孩子惯了,没太管学习的事儿,丁延庆偶尔视频里教教认钟表、英文字母,或者简单加减法,其他时候就随她去。幼儿园阶段,女儿上的就是普通公立园,严格按教育部规定,不搞超前教育。丁延庆夫妇也没报什么早教班或培训班,觉得孩子小时候多玩玩比死记硬背强。

疫情那会儿,女儿大班时候羡慕同学报兴趣班,他们花了6000块报了个乐高班,可惜只上了两三节课就停了。2020年9月,女儿六岁,丁延庆把她接回北京,进了北大附小。这学校直升初中,没择校烦恼,本来以为一切顺风顺水,谁知入学没多久,就出事儿了。

入学后的头一棒来得快。2020年10月,学校搞了个口算测验,女儿全班36人里排倒数第一,跟倒数第二的分差还挺大。英语课更惨,北大附小用全英文授课,她零基础,上课压根儿跟不上,老师反馈说她神游天外,其他孩子都在认真听,她却盯着窗外发呆。

班主任还特意发视频给丁延庆看,视频里女儿低头抠手指,明显跟不上节奏。丁延庆一看成绩单,脸都绿了。他自己从小到大学习顺风顺水,初三两个月逆袭,北大本硕,哥伦比亚博士,回国四年副教授,妻子也从小稳坐年级第一,怎么自家闺女就栽这儿了?

周边环境也添乱,大城市家长们早早给孩子铺路,幼儿园就上奥数、编程、珠心算、游泳舞蹈,动辄几万块一年。丁延庆家呢?之前放养惯了,女儿连十以内加减法都磕磕绊绊。老师打电话来,委婉说孩子进度慢,他听着电话那头,脑子嗡嗡的。

起初他还安慰自己,孩子刚入学,适应适应就行。可很快,女儿回家说语文课玩游戏,同学们组队都不带她,因为觉得她语文弱,拖后腿。这事儿一出,丁延庆坐不住了。他开始反思,放养是不是太松散了?其他孩子幼儿园就抢跑了,你不跟上,起步就落后。

家长自尊心也掺和进来,他一个北大教授,女儿倒数第一,说出去多丢人。但更让他揪心的是,女儿开始不适应学校生活,回家蔫蔫的,不爱说话。丁延庆决定出手,根据自己带博士生的经验,给女儿列计划:每天背单词,练算术,语文多读课外书。

他觉得这简单,基础课而已。下午四点准时接孩子,放学后带到办公室,先背书记单词,晚上回家复习预习。早晨还骑车送学,一路念课文单词。效果是有的,两个半月下来,语文数学跟上了,英语还是短板。但问题也来了,女儿坐不住,注意力散,学着学着就走神。

丁延庆脾气上来,声音大了,女儿吓得缩脖子。成绩上去了,她却变沉默,不爱笑,个子也没长,脸蛋瘦了。丁延庆忙起来,忽略了这些变化,总觉得再努把力就行。妻子偶尔打电话,说孩子不像以前活泼,他还嘴硬,说这是暂时的。

说到底,这阶段丁延庆的焦虑显而易见,他整夜睡不着,在办公室吼叫,担心女儿比不过农民孩子。教育经济学里,他研究过高考零和游戏,培训班成本高,小升初一年三到十万,可自家孩子这样,他也慌了。

转折在2021年寒假。妻子从昆明飞北京,本想一家团圆,谁知一进门,看女儿瘦巴巴的,胳膊细得像柴,头发乱糟糟,没了云南时的闹腾劲儿。妻子拉着丁延庆到一边,数落他是不是逼太狠,孩子压力大,爱都少了。

丁延庆愣了,仔细一瞧,女儿躲着看电视,不扑上来抱腿了。他俩关门商量一宿,决定收手。整个寒假,没计划表,就让女儿玩,搭积木、追气球、踩雪,笑声回来了。开学前查成绩,没掉太多,稳定在中下游。丁延庆索性放手,该学学,该玩玩。

2021年初,他入驻短视频平台,本想分享教育经济学研究,比如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大城市培训班收益率低,顶尖学生多靠自学。可意外的是,一条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北大教授对女儿多无奈”,百万点赞。视频里他直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女儿倒数第一,他也束手无策。

网友留言如潮,有人说人间真实,有人分享自家焦虑。丁延庆一看,这不光是他家的事儿,大家都纠结孩子平庸。他开始多发这类内容,承认女儿天赋一般,之前焦虑过头。

12月,南方周末采访他,他说从对抗到妥协,接受孩子普通。教育重点转向人格,诚实、善良、勤奋、靠谱,比分数重要。女儿那时七岁,对动物感兴趣,缠着买珍妮·古道尔的书,虽然看不懂,他也支持多读。

丁延庆的研究也印证这点,中国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孩子逆袭难,高压模式如衡水,孩子假装学习,家长累断腿。他不推崇过度干预,觉得孩子健康快乐,才是王道。

几年过去,丁延庆的日子稳当。2024年4月,他参加北大经济学院论坛,讨论教育资源配置,跟同事杨钋、马莉萍他们聊得热火朝天。同月,他去深圳橘郡国际学校,带团队讲海洋经济、科技、生态、文明,学生们围着问东问西。

2025年3月,两会后高校扩招话题热,他接受新华网采访,说双一流高校扩招150名本科生,专业偏新技术交叉学科,对教育公平有影响,但得注意资源匹配。

他现在正教授,办公室书堆如山,学生论文改了一摞又一摞。女儿上初中了,成绩中游,不上不下,没再倒数。夫妇俩保持距离,她想学画就买颜料,想玩泥巴就陪捏。

丁延庆偶尔视频分享,说北大教授也管不住自家娃,网友还留言鼓励。妻子在昆明工作稳定,假期飞北京团圆,机场接机成了常态。教育这事儿,丁延庆现在看淡了。

他总说,孩子多半普通人,家长别攀比,别揠苗助长。研究数据摆那儿,高考零和,培训班贵,心理健康丢了,什么都白搭。接受平庸,不是认输,是给孩子空间做自己。

像他女儿,兴趣宽,对野生动物着迷,主动翻书,这不比死分数强?说到底,丁延庆的故事提醒大家,教育不是赛跑,是长跑。孩子平庸?接受了,日子照过,快乐最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辅导班   家庭教育   倒数   平庸   北大   教授   孩子   女儿   培训班   教育经济学   昆明   妻子   视频   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