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细菌防护指南:警惕“冰箱杀手”与食源性疾病

夏季,随着气温的攀升和湿度的增加,细菌迎来了它们的“狂欢季”。这个季节,不仅各种新鲜瓜果与清凉美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也为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条件,使得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那么,夏季细菌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认识“冰箱杀手”——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学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食源性致病菌。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耐寒,能在-20℃的冷冻环境下长期存活,而冰箱冷藏室(通常4℃左右)反而是它适宜生长的“温床”。此外,李斯特菌对干燥、高盐环境也有较强耐受性,广泛存在于土壤、水、腐烂植被和动物粪便中,极易通过受污染的原料、加工环境或人员交叉污染进入食物链。

一旦感染李斯特菌,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轻者出现类似流感或胃肠炎的症状,如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重者则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出现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意识模糊、抽搐、平衡失调等症状。尤其对于老人、孕妇、新生儿及慢性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李斯特菌的攻击更为致命。孕妇感染后,还可能引发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或新生儿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

控制源头:确保家用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温度分别不超过4℃和-18℃,并每月进行内部彻底清洁。

生熟分开:生肉、海鲜应放入有盖容器或密封袋,置于冰箱最下层抽屉;熟食和即食食品存放于上层或专用抽屉,防止交叉污染。

彻底加热:遵循74℃加热法则”,肉、蛋、海鲜等菜肴烹饪时中心温度需达74℃以上,剩饭菜复热需滚烫。

减少停留时间:易腐食品应尽快食用,减少其在危险温度带(4-60℃)的停留时间。

个人卫生:处理生食后立即用热肥皂水彻底清洗双手、砧板、刀具及台面至少20秒,生熟食物盛装器具分开使用。

夏季常见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夏季,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繁殖速度惊人。例如,在37℃的环境中,大肠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剩菜、剩饭、肉类熟食等在常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

预防措施:

把好食材采购关,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购买食品。

规范食物储存方式,生熟分开,定期清理冰箱。

确保食物加工安全,彻底烧熟煮透,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此外,诺如病毒、甲肝病毒是夏季常见的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代表。诺如病毒传播能力强,可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导致甲型肝炎,出现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果蔬。

避免食用路边摊的食物,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就餐。

夏季人们喜欢食用淡水鱼虾、螺类等,这些食材若未煮熟煮透,可能携带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

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和海鲜。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幼虫或虫卵的肉类、海鲜、蔬菜等。

夏季饮食卫生“三要三不要”

三要

食物要煮熟后食用: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安全标准,杀死潜在细菌。

生熟要分开处理:使用不同器具和容器处理生熟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餐具要高温消毒:定期用高温水或消毒柜对餐具进行消毒处理。

三不要

不要饮用生水:生水中可能含有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

不要食用未洗净果蔬:果蔬表面可能附着农药残留和细菌。

不要食用隔夜凉菜:隔夜凉菜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特别提醒

孕妇、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应尽量避免食用非巴氏杀菌软奶酪、未经充分加热的冷藏即食肉类、冷藏烟熏海鲜、生鲜奶制品及含生肉、海鲜、蛋类的预制沙拉等高风险食品。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腹泻、胎动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饮食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养生   细菌   夏季   冰箱   杀手   防护   疾病   指南   李斯特   食物   预防措施   海鲜   熟食   病毒   肉类   生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