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张阿姨最近总觉得疲惫乏力,右上腹还隐隐作痛。去医院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转氨酶竟然超出正常值两倍多。医生详细询问后发现,张阿姨为了"养生",已经连续喝了大半年的自制中药茶,里面还加了不少所谓"保肝"的药材。
"中药不是纯天然的吗?怎么会伤肝呢?"张阿姨怎么也想不通。
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觉得中药温和无害,殊不知,用错了照样会给肝脏带来沉重负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药与肝脏健康的那些事儿。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中药是"纯天然"的,副作用小。但事实上,药物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如果使用不当,中药同样可能造成肝损伤。
根据《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的数据显示,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导致的肝损伤占比约26.81%,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肝脏为什么容易受伤?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负责药物的代谢转化。当药物成分过量、配伍不当,或者个人体质对某些成分敏感时,就可能引发肝细胞损伤。特别是一些含有生物碱、重金属成分的中药材,如果长期大量服用,肝脏负担会明显加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往往与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多种药物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提醒我们:中药虽好,但绝不能随意使用。
很多人吃中药出问题,根源往往在于这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不适用于中药
不少人认为中药性质温和,可以长期服用。但实际上,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比如一些用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如果没有对应症状却长期服用,反而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肝病专家指出,临床上接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约40%是因为自行购买中成药或中药材长期服用,有的甚至连续吃了一两年都不停药。
误区二:多种中药配在一起效果更好
"这个养肝,那个补肾,一起吃不是更好?"这是很多养生爱好者的想法。殊不知,中药讲究配伍禁忌,不同药材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的研究显示,同时服用3种以上中成药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单一用药者的2.3倍。特别是一些含有相同成分的中成药重复使用,等于变相加大了剂量。
误区三:中药保健品可以随便吃
市面上各种打着"纯中药""无添加"旗号的保健品琳琅满目。很多人觉得既然是保健品就很安全,于是敞开了吃。
但《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部分中药保健品为了增强效果,可能违规添加化学成分,或者使用了未经充分安全性验证的药材。长期服用这类产品,肝损伤风险不容小觑。
误区四:凭经验用药,不看医生
"我邻居吃这个药很管用,我也试试"——这种做法危险性很大。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同样的药对别人有效,对你可能就是毒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临床数据表明,未经医生指导自行用药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是规范用药者的近5倍。尤其是本身就有慢性肝病、肾病的患者,自行用药风险更高。
既然中药也有伤肝风险,那该如何安全使用呢?专家给出了这些建议:
第一招: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用中药前一定要咨询中医师。医生会根据你的体质、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切记不能凭广告、凭经验、凭感觉随意用药。
第二招: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中药。即便是医生开的方子,也要严格按照剂量服用,不能自行加量或延长疗程。一般来说,中药治疗需要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建议,服用中药期间,最好每1-2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及早发现异常指标。
第三招:警惕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你正在服用西药,又想用中药调理,一定要告知医生。有些中西药联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某些活血化瘀的中药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同时,避免同时服用多种中成药,特别是功效相似的产品,以免成分重复导致过量。
第四招: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无论是中药饮片还是中成药,都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购买,认准国药准字号。来路不明的药材、保健品千万别碰,质量和安全性都没有保障。
第五招: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就医
如果服药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尿黄、皮肤发黄等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就医检查。这些可能是肝损伤的早期信号,及时处理往往能避免严重后果。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提醒,药物性肝损伤如果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恢复。但如果继续用药或拖延不治,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病甚至肝硬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用对了是治病救人的良药,用错了同样会伤身。保护肝脏健康,关键在于科学、规范地使用药物。
记住:再好的养生方法,也比不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其盲目吃药进补,不如从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做起。如果真有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才是正道。
你的肝脏健康吗?如果正在服用中药或保健品,不妨对照上面的提醒,看看自己有没有走入误区。健康无小事,用药需谨慎。具体的健康情况和用药方案,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切勿自行诊断用药。
科学用药,你的肝会感谢你。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