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使亲忧”到“立身显亲”,曾国藩的家书不仅传递亲情,更是一部孝道家训。这些流淌在笔墨间的谆谆教诲,成就了曾氏家族百年不衰。
文 | 刘余莉 苗水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对孝道极为重视,他一生写了众多家书,其中论及孝道的有数百封之多。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千古第一完人”是如何实践圣贤教诲,将孝道转变为生活点点滴滴的。
饮食起居皆须留心。曾国藩认为“能养”是孝道的基本底线,强调物质奉养需细致入微。为官早期经济拮据时,曾国藩常靠借债来度日,但总会想方设法给家里寄钱。他认为物质供养应“体现在细微处和关键处”,最后一块钱优先用于父母饮食,而非追求表面排场。
曾国藩时时挂念父母的健康状况。道光二十三年,刚升任内阁学士时,他在信中写道:“男在京身体平安,唯念母亲腿疾,夜不能寐。”家书中频繁提及为父母置办补品,还要保证质量,要求子弟寄送药材须“辨明产地”。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曾国藩提出“无使亲忧”,在外期间坚持给父母写信,禀报身体状况和生活安排,并通过“临睡洗脚”“饭后散步”等养生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以免父母担忧。有一次,行军途中帐篷漏水,他浑身湿透仍护住笔墨,“今夜必写家信,免父母悬望”。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曾国藩在给家中长辈的信中,总以特定的格式表达敬意,还强调“孝贵顺心”。咸丰年间,曾家老宅翻修,弟弟们想建气派门楼,曾国藩写信劝阻:“祖父素喜简朴,若违其志,虽华屋亦非孝也。”最终按照老人心意,用省下的银钱购置30亩义田周济乡邻。曾氏虽提倡“顺者为孝”,但强调“不可愚顺”,体现了“从义不从父”的高度智慧。
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曾国藩认为继承父母志向是孝道的升华,始终遵循父亲“静心养性”的教导,并将此作为修身准则,要求自己及兄弟子侄以父辈志向为标杆,让“读书发愤”“勤俭持家”等成为家族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以身作则友爱兄弟,和睦家族。他的众多家书是写给诸弟的,言辞之间尽显关爱。当兄弟希望求学时,曾国藩直接负担起巨额费用。他的做法对家族成员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家在相互关爱中共同成长。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孙,“侍亲之孝”需与“读书明理”结合,只有自身“立德立功立言”,方能真正实现“扬名显亲”的孝道终极目标。他要求兄弟考取功名时“非为利禄,实慰双亲暮年之心”,将个人成就与家族荣光相融,使孝道成为驱动家族成员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代表作:《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平治天下》《〈群书治要〉十讲》《刘余莉传统文化十二讲》等。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