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源于中国的红茶,是全球生产消费分布最广的茶类,也是世界茶业贸易中的主导茶类之一,深受消费大众喜爱。随着大众对健康追求的日益攀升与国盛茶兴的环境大趋势,红茶产业正加速发展。
当世界的目光投射于中国红茶,科技的前沿成果、产业的创新思考都在接连涌现。10月26日,2025年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此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主办,五粮液集团子集团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承办。以“创新融合 绿色智造”为主题,通过成果发布、技术研讨、产业对话等形式,系统呈现红茶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实现“政、产、学、研、用”全链路资源聚合,为中国红茶未来发展方向树立指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会现场(活动方供图)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中共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海洋,都对中国红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探讨。
深度聚焦这场精彩盛会,其究竟揭示了怎样的红茶产业提质升级新思路?

△领导致辞(活动方供图)
复盘“十四五” 展望“十五五”
红茶产业时代机遇已至
澎湃的时代机遇,正向红茶产业奔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中国红茶迎来提质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红茶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大会现场,系统发布“十四五”全国红茶重要科技成果。共包含生物基因组学基础理论科技成果、适制红茶品种培育科技成果、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成果、茶园害虫绿色精准防控技术科技成果、红茶数字化加工技术体系科技成果、茶叶增值加工技术科技成果、新一代茶叶质量快速精准检测技术成果、非遗技艺与多品类加工融合技术科技成果8大类。特别是其中的非遗技艺与多品类加工融合技术科技成果,创制出甜醇、高亮、甜花香、花果香、花蜜香等不同风味的红茶新品,满足了消费多元化的需求。

△“十四五”全国红茶重要科技成果发布(活动方供图)
基于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支撑,中国红茶呈现日新月异的产业面貌。展望未来,与会专家围绕红茶高质量发展达成共识,面向全行业发布《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红茶新质生产力倡议书》,提出推进红茶生产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品优质化、品类多元化、促进政产学研合作5大倡议,从而孕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整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十五五”红茶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计划也于现场正式启动,绘就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互融的新蓝图。

△《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红茶新质生产力倡议书》发布(活动方供图)

△“十五五”红茶政产学研科技创新计划启动(活动方供图)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仲华开展《中国茶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主题报告,详述中国茶在原叶茶、新茶饮、深加工三大赛道中的创新拓展前景,并指出,中国红茶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作《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研发与产业化》主题报告,探讨植物基乳酸菌发酵技术之于工业茶饮发展的赋能,详解茶叶作为植物基食品的健康功效和发酵型茶饮的产品开发可能。两大院士的报告分享,启新红茶产业的升级发展新路径。

△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宜宾市茶产业研究院院长刘仲华(活动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活动方供图)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中国红茶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红茶产业的提质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大会通过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形式,系统呈现了中国红茶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加工岗位科学家江用文,在《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红茶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中指出,应建立中国红茶质量评价标准、不断加强红茶科技创新、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政府要扶植红茶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各类人才的培养。江用文还表示,将借此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宜宾等红茶主产区的合作,构建“科研-产业-市场”协同创新链条,推动更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川红集团首席专家孙洪,作《科技创新引领红茶高质量发展的川红实践》主题分享,诠释了川红茶业集团是如何将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健康价值产品化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追求,凝结出“长江红”高端紧压红茶、“香歌”花香红茶等既有创新、又有市场的应用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加工岗位科学家江用文(活动方供图)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川红集团首席专家孙洪(活动方供图)
深入探析红茶发展的机遇与可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讨会也于大会上演。领导专家围绕红茶产业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展开深入探讨,探索红茶品质提升、智能加工与质量安全的新未来。川红产区(宜宾)、滇红产区(临沧)、宜红产区(宜昌)、祁红产区(祁门)4大红茶主产区代表,展示了各自红茶技术成果的应用成效,为其他产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盛会还设置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沙龙,进一步展开对红茶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与探寻。










△左右滑动,查看专题报告(活动方供图)




△4大红茶主产区专题报告(活动方供图)
挖掘终端市场可能
红茶前沿科技的落地与转化
科技创新的最终价值,在于推动产业价值转换与市场机遇拓展。大会现场,一系列的签约仪式成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见证,随着全国十余项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在大会现场达成签约,预示着科技创新将成为持续推动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现场签约(活动方供图)
此外,大会还组织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厂区产业考察等精彩内容。通过签约合作、产业考察、成果展示等方式,呈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广阔前景。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应用方面,作为本次大会指定用茶——“长江红”高端紧压红茶,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工艺上,融合川红工夫和南路边茶两项非遗制茶技艺,通过做青萎调、多次发酵等环节创新,有效提升品质及其时间稳定性;形态上,通过适度紧压,在改变红茶传统形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品饮方式,以便捷的品饮体验适应更加多元化的品饮场景,在产业链机制方面,联结链属企业和高山生态茶园,在原料和加工环节建立起可溯源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源头把控品质稳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大等头部茶研机构合作开发,在创新红茶产品研发、红茶健康机理研究等方面,以科技驱动产品升级和价值实现。

△“长江红”高端紧压红茶(“说茶”摄)
本次大会由五粮液集团子集团川红茶业集团承办。作为五粮液集团非酒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红茶业集团坚持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提升非遗技艺效率与表现力,通过与上游茶园、茶企开展长期稳定合作,输出茶园管理、工艺流程、质量管理等标准体系,带动非遗文化传播、产品品质提高和产业链价值提升。
2025年全国红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启新红茶产业的变革可能。以此次盛会举办地宜宾为例,当地茶产业已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升级格局,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较十年前翻了两番。这背后,离不开产区政府,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和以川红茶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茶企的协同努力,类似发展案例遍布全国各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本次大会的举办,为红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遇。作为中国传统特色产业,红茶产业在响应国家“十五五”规划、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面向新征程,在科技的引领之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方向,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种植与加工水平,强化标准建设和品牌培育,增强产业韧性与竞争力;深化茶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场景,激活内需市场潜力;积极融入“双循环”格局,推动中国红茶从产品输出迈向文化输出与品牌出海。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中国红茶产业更可依托生态茶园建设,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茶力量”。
责编 / 石彤彤
编委 / 王妙容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