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不香了?月饼市场迎来寒潮,理性消费成主流

文 | 听云霭

编辑 | 听云霭

中秋给领导送月饼,这对中国社会来说,早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提着包装精致的月饼盒上门时,双方都清楚,这盒月饼更多是一种“社交媒介”,而非单纯的节日食品。

可如今若真只带着一盒纯粹的月饼拜访,大概率会被婉拒。

领导翻开礼盒,见里面只有月饼,往往会客气地说“以后不用这么麻烦”——这样的细节,恰好折射出今年月饼市场的微妙变化。

1.月饼销量下滑

中秋佳节临近,人们碰面时总会随口问一句“今年收到几盒月饼”,得到的答案大多比往年更少。

身边不少人都在讨论,今年的月饼好像格外“难卖”。

这种直观感受并非主观臆断,而是有数据支撑:去年2024年全国月饼销量达30万吨,而今年预计将降至30万吨以下,减产幅度可能超过2万吨。

看似不起眼的2万吨,背后却藏着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

资料参考:2025-09-18蓝鲸新闻——冠生园“旧盒装新饼”:律师称法无禁止但须标签合规,月饼市场萎缩滞销困境待解

要理清月饼销量下滑的原因,不妨从其最核心的应用场景——送礼切入。

月饼的送礼场景主要分为两类:商务送礼与亲朋好友间送礼。

这两个场景的变化,共同构成了今年月饼市场遇冷的主线。

先看商务送礼场景,其规模的锐减尤为突出。

过去市场环境较好时,企业常会通过赠送月饼这类节礼维系客户关系,属于业务往来中“锦上添花”的操作。

那时的月饼,很少以“单独礼品”的形式出现,更多是搭配在茅台、中华烟或礼品卡中的“附属品”。

提着这样的组合礼品拜访客户或合作伙伴,既符合节日氛围,又能委婉地传递心意,是不少行业默认的社交规则。

但如今,这一规则正在被打破。

2.月饼礼盒包装

尤其是房地产、建筑、建材、金融这四个行业,商务送礼场景几乎“全军覆没”,并非简单的“断崖式下滑”,而是直接从市场中消失。

有一位在大型企业工作的朋友透露,以往每年中秋前,公司都会采购2万盒月饼,分发给上下游合作伙伴,以此巩固合作关系;而今年,这一采购量直接降至零。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在当前的市场周期下,这些行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靠一盒月饼根本无法推动业务进展,也难以维系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关系。

与其在月饼采购上投入成本,不如将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当企业不再为无效的商务社交买单,依赖商务场景的月饼需求自然大幅缩水。

即便仍有部分商务场景保留了送月饼的习惯,礼品本身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今年还没到中秋,但是我已经收到了月饼礼盒,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礼盒的包装样式、月饼的尺寸大小都不及去年的奢华。

过去一个礼盒里能装十几个月饼,盒内还搭配各种精致的附属品;现在很多礼盒打开后,除了填充的包装纸,往往只装着4个月饼。

这种“精简”虽然降低了单个礼盒的成本,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销量。

资料参考:2024-09-09人民日报——月饼包装简约 品味趋于多样

3.送月饼的说法

再将目光转向亲朋好友间的送礼场景,理性化趋势同样显著。

过去,月饼送礼存在一条成熟的“流转链”:有人收到别人送的月饼后,若自己不喜欢吃,会转送给其他朋友;这些朋友若同样用不上,又会将月饼继续转送给他人。

就这样,一盒月饼可能经过三四个人的手,最终才到达真正想吃的人手中,整个链路形成了循环,也间接带动了月饼的“表观需求”。

但如今,这条流转链从上游就断了。

由于商务送礼减少,人们收到的“闲置月饼”数量大幅下降,可用于转送的月饼自然随之减少。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月饼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大家都清楚,月饼高油高糖,口感并非人人喜爱,且日常饮食中早已不缺这类甜食。

资料参考:2024-09-18澎湃新闻——“高油高糖又难吃”,月饼终于卖不动了?

从历史渊源来看,月饼的诞生与农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那时物资相对匮乏,甜食更是稀缺品,人们便将最好的食材制成甜食,集中在中秋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分享,月饼由此成为承载节日情感的符号。

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中甜食供应充足,人们不再需要通过中秋吃月饼来满足对甜食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再为了“尝鲜”而期待月饼。

在这样的认知下,人们给亲朋好友送礼时,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实用、有价值、性价比高的物品。

比如去看望父母,与其送一盒可能放很久都不会吃的月饼,不如带两桶日常能用到的橄榄油——既贴合生活需求,又能让心意真正落到实处。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冲击了亲朋好友间的月饼送礼需求。

4.月饼销量对比

不过,并非所有场景下的月饼销量都在下滑。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月饼销量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这一现象背后,是价格逻辑的转变,也是消费市场对“性价比”追求的体现。

过去,线下月饼价格普遍偏高,且存在明显的“节日溢价”。

我还记得小时候过中秋,总是要在晚上8点过后才被妈妈带着去超市购买“高性价比的月饼。

因为到了这个时间,超市和商场为了清掉尾货,会对月饼进行大幅促销。

以曾经流行的港式莲蓉蛋黄月饼为例,平时售价三四百元一盒(内含六七个),到了中秋当晚,价格可能直接降到100元一盒,花300元甚至能买三盒。

那时的消费者,早已摸清了线下月饼的价格规律,不会轻易在节日前期高价购买。

资料参考:2023-09-25界面新闻——数读月饼价格:节前高高在上,“秋后”跳水

而如今,电商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价格壁垒。

不少电商平台在月饼预售阶段,就主动压低价格,让月饼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网上流传的信息显示,部分基础款月饼的单个生产成本仅0.81元,即便加上包装费用,一盒月饼的总成本也不超过20元。

这种价格透明化,让消费者清晰地看到了月饼的真实价值,不再愿意为线下的品牌溢价、包装溢价买单。

更重要的是,在礼品选择上,消费者有了更多元的选项。

若真有送礼需求,一张几百元的礼品卡,既能让收礼人自由选择所需物品,又避免了“送月饼却不合对方口味”的尴尬,实用性远高于一盒月饼。

在这样的对比下,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选择更灵活、更实用的礼品形式。

总结:

综合来看,今年月饼销量下滑,不能简单归咎于“消费降级”。

它更像是消费降级与消费理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端来看,不再为无效的商务社交支付成本,对月饼的需求自然减少;从个人端来看,消费者不再被节日符号绑架,而是更注重物品的实际价值与自身需求。

这种变化,既是市场环境调整的必然体现,也是消费观念成熟的标志。

当月饼褪去“社交工具”的外衣,回归“食品”本身的属性,或许才能真正找到新的市场定位。

毕竟,节日的核心是情感的传递,而非礼品的堆砌——无论是一盒月饼,还是两桶橄榄油,只要能承载心意,便是最好的节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财经   月饼   寒潮   主流   市场   销量   礼盒   场景   价格   需求   礼品   中秋   甜食   节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