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圈最近又炸开了锅,王健林带着 48 座万达广场甩卖的消息冲上热搜。
这事儿一出,大家就开始议论纷纷,说他比恒大的许家印还惨。
从曾经喊出 "先挣一个亿小目标" 的中国首富,到三年卖资产还债 6000 亿的 "卖卖卖达人",王健林的落差确实惊人。
恒大早已彻底崩盘,许家印本人也被抓了,王健林至少还在苦苦支撑,可他真能支撑得住吗?
1988年,王健林结束17年军旅生涯,投身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商海。
当时,大连正处城市建设起步阶段,他敏锐察觉房地产行业潜力,多方筹措后借到 50 万元启动资金,踏入房地产领域。
1992年,随着业务初步展开,王健林正式成立万达集团。
彼时房地产市场以单一住宅开发为主,他创新性提出 “商业综合体 + 住宅” 模式,通过住宅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再投入商业综合体建设运营。
这种租售联动方式,既解决了企业初期资金难题,又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让万达在众多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独特的 “万达速度”。
2000年后,依托成熟的“商业综合体 + 住宅”模式,万达开启全国扩张。
全国各大城市中,几乎每年都有几十座新万达广场落成,商业版图迅速扩大。
2015年,万达迎来发展顶峰,当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里,每三座就有一座是万达广场,在商业地产领域影响力巨大。
与此同时,王健林个人身家涨至 2600 亿元,登顶中国首富。
而万达港股市值也突破3000亿港元,成为当时中国商业领域的标杆企业。
但值得一提的是,快速扩张背后,危机已悄然潜伏。
原来,为支撑全国大规模建设,万达采取高负债模式,负债率常年超 70%,每年利息支出就超 300 亿元,巨大财务压力如大山压顶。
此外,万达在国内扩张时还积极海外并购,收购美国AMC影院、豪华游艇品牌及海外高端酒店等资产。
可这些投资未达预期,反而接连亏损,进一步加重财务负担,为后续危机爆发埋下隐患。
2017年,国内开启金融去杠杆政策,银行收紧对房企融资,万达国内融资渠道受重创。
同时,海外融资环境恶化,内外融资双双受阻,导致现金流断裂,积累的财务危机彻底爆发,企业陷入空前困境。
面对危机,万达从2017年起踏上了“大甩卖”的艰难自救路。
2017年,万达现金流极度紧张,每年超300亿利息支出压得企业难喘息。
为快速补利息缺口,王健林折价出售13个文旅城与 77 家酒店,以 637 亿成交,回笼了300亿现金。
这些资产中,文旅城含大量土地与游乐设施,酒店多在城市核心地段,虽解燃眉之急,却也失去长期稳定收益来源。
2018到2021年,万达转向处置海外资产。
王健林发现,此前并购的美国传奇影业、英国豪华游艇等项目,不仅未达预期收益,还连年亏损成 “拖油瓶”。
为减负担,万达将其悉数低价变卖,三年多回笼约200亿,
这虽对债务规模而言杯水车薪,却减少了亏损源,让企业能更专注国内业务调整。
2023年,万达现金池缩至 120 亿,而到期债务达 1800 亿,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无奈之下,万达将部分酒店卖给同程,获24.97亿。
2024年,王健林又出手 26 座万达广场。其中,上海五角场项目因急需资金,交易价较估值缩水40%且分期成交。
2025年 5 月,万达完成标志性轻资产交易:
将 48 座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万达广场,打包卖给太盟投资、腾讯等,交易额500亿。
据悉,几年 “大甩卖” 后,万达3年偿债约六千亿,负债率从 90% 降至 65%。
但如今,万达仍有 1375 亿有息负债,21.99%一年内到期。
2025 年 8 月,新增 24 亿被执行金额,累计超 76 亿,3 月、5 月还分别冻结 80 亿、3 亿股权,资金链与信用受影响。
此外,万达经营端也十分乏力。
2025年,五一万达广场销售额较 2021 年减 51 亿,客流下滑,350 多座广场回升无望。
而且,万达电影半年净利 5 亿,难撑整体需求。
同时,王健林持股降至42%左右,话语权在持续减弱。
后续来看,王健林现金流或靠融资或再售资产,控制权恐进一步稀释,发展方向更不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王健林的困境,许多人难免会那他和许家印比。但俩人面对危机的选法、落得的下场,那真是完全不一样。
2021年,恒大2.4万亿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留下了全国遍地的烂尾楼,以及一群血本无归的投资者。
许家印虽然被抓起来了,可他却不顾投资者死活,通过“技术性”离婚、设立离岸信托等方式,隔离了427亿资产。
他这种“舍大家取小家”的做法,遭到了网友们的痛骂,也彻底丢了人心。
反观王健林,2017年万达显露危机时,他坚持不跑路、不转移资产,不切割个人资产与企业债务,与企业共渡难关。
而且,在万达大规模卖资产时,仍保留能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的丹寨扶贫项目,可见其兼顾社会责任。
虽然仍有负债,但如今的万达,正积极布局 AI 生态领域,并成立了科技子公司,试图通过新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许家印和王健林的应对方式和最终结果来看,许家印走的是一条 “高风险转嫁” 之路:
在企业危机爆发后,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员工乃至市场,个人却通过资产隔离等方式保障自身利益。
最终导致,许家印个人财产被锁定,企业也彻底崩盘,这场 “地产大戏” 以悲剧收场。
而王健林则选择 “自吞高风险”,面对危机不逃避、不转移资产,而是通过持续 “削骨还父” 式的资产出售来偿还债务、维持企业运转。
虽然企业目前已“负债”到近乎空壳,但至少仍在市场中 “存活”,这场关于万达的 “戏” 还未终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3171340779089749&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