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和消费市场,每年进口芯片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左右,全球70%以上的芯片制造出来后,都会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芯片中,约一半被中国本土消费,另一半则用于制造手机、电脑、家电等电子产品,再出口到全球。可以说,全球芯片企业的布局,长期都围着中国转。
但2024年,这一格局被打破了——美国凭借AI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芯片市场规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到了2025年6月,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显示,美国继续保持领先,中国则以微弱差距位居第二。
具体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1797亿美元,同比增长7.8%;6月单月销售额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环比增长1.5%。
从区域市场看,美国6月芯片销售额183.3亿美元,虽然环比微降0.2%,但同比大增24.1%;中国同期销售额172.4亿美元,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13.1%,比美国少约11亿美元(约80亿元)。
美国反超的关键,在于AI产业的强劲需求。过去一年,OpenAI、微软、谷歌、苹果、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为训练大模型、部署AI应用,大量采购GPU等高端芯片,直接拉动了美国芯片市场的规模。
而中国虽然也有AI产业发展,但受限于美国对先进AI芯片的出口管制,相关需求未能充分释放,导致市场规模增速不及美国。
芯片市场规模的排名变化,看似只是数字差异,实则影响深远。
市场规模大,意味着本地需求足够旺盛,全球芯片企业会更倾向于在此布局产能、技术甚至研发中心,产业链上下游也会更活跃。
比如,过去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吸引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企业在华设厂或扩大合作;而美国如今成为第一大市场,台积电、英伟达等企业也在加速美国本土产能建设。
对中国的芯片产业来说,市场规模被反超虽是挑战,但也暴露了短板——在高端AI芯片等关键领域,自主供应能力仍不足,过度依赖外部供应。不过,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仍在,随着国内AI企业技术突破、高端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未来市场规模仍有回升空间。
说到底,芯片市场的竞争,既是技术实力的比拼,也是需求规模的较量。美国靠AI需求暂时领先,中国则需在补足技术短板的同时,继续释放内需潜力。毕竟,谁能抓住下一个产业风口,谁就能重新掌握市场主动权。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