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七点,我妈在家族群里甩了张截图,配文“快囤水!农夫山泉都被污染了!”点开一看,好家伙,Excel表格做得比我年终总结还规整:企业名称、地址、用水量等级、水源风险,红的黄的标得清清楚楚,农夫山泉“良渚基地”赫然在列,备注“茶π、东方树叶受影响”,祖名股份也跟着“中枪”,写着“水源风险高等”。
半小时后,小区超市群炸了:“茶π还有吗?”“东方树叶给我留两箱!”有大爷直接扛着购物车冲下楼,嘴里念叨“上次抢盐,这次抢水,这辈子净跟超市货架较劲了”。结果中午就反转——红星资本局说了,农夫山泉根本没良渚基地,祖名股份在滨江,跟良渚八竿子打不着。更魔幻的是,网传名单里好些企业,注册地址在写字楼XXX室,合着老板在格子间里灌矿泉水呢?
这事看得我哭笑不得:一边是超市抢水的大爷大妈,比企业还清楚“自家产品在哪生产”;一边是Excel表格里的“用水量极高”“水源风险中等”,专业术语堆得像模像样,结果一查全是“空中楼阁”。今天咱就唠唠:这张破表格是怎么把全网耍得团团转的?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一、谣言是怎么“炼”成的?一张Excel表格的“权威伪装术”
先说那张网传名单,能让那么多人信,绝不是瞎写的,它玩了套“权威伪装术”。你看它列的“用水量等级”“水源风险”,是不是像环保局或者应急管理局的内部文件?普通人一看“等级极高”“风险中等”,立刻脑补“官方认证”,根本想不到这可能是哪个闲人在Excel里瞎填的。
更绝的是“地址细节”。表格里写“农夫山泉良渚生产基地位于良渚街道”“祖名股份位于仁和街道”,具体到街道,显得“有鼻子有眼”。但红星资本局一查,农夫山泉官方回应“没有良渚基地”,祖名股份工作人员直接懵了:“我们在滨江区啊!离良渚远着呢!”合着造谣的连企业官网都没点开看一眼?
最魔幻的是那些“藏在写字楼里的工厂”。记者打电话给名单上的企业,要么没人接,要么地址显示“良渚街道XX写字楼1508室”。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食品加工厂、饮料厂哪能开在写字楼?就算是小作坊,也得有个厂房、仓库吧?在写字楼里灌饮料,怕是老板白天当文员,晚上兼职当厂长?
后来记者查了,余杭区存续的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企业有595家,光良渚、仁和街道就不少。但为啥网传名单里偏偏挑中农夫山泉、祖名股份这些知名企业?很简单:越大的牌子,越容易引发恐慌。你换个“张三饮料厂”“李四豆腐坊”,谁搭理?但“农夫山泉”“祖名”,那是老百姓天天喝、天天吃的,一听说“可能有问题”,能不慌吗?
这就像当年“盐防辐射”事件,为啥抢的是加碘盐?因为它是刚需,而且牌子响,传播起来才有“杀伤力”。造谣的太懂了:抓着大众熟悉的品牌,套上“官方文件”的壳,再加点“街道地址”“风险等级”的细节,谣言就成了“带着翅膀的导弹”,嗖嗖往群里飞。
二、我们为什么会“中招”?不是傻,是心里“没底”
有人说:“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好骗?不会自己查吗?”这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以为大家不想查?是不知道从哪儿查,也不敢等。
先说“不知道从哪儿查”。普通人想核实“企业生产基地在哪”,能去哪儿查?百度?百度上信息乱七八糟;企业官网?很多小厂根本没官网;天眼查?得注册、得花钱看详细信息,大爷大妈哪会用?大部分人只能靠“转发”“群消息”获取信息,这就给了谣言可乘之机。
再说“不敢等”。食品安全这事儿,谁也不敢赌。你想啊,万一真有问题,喝进肚子里怎么办?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超市抢水的大爷大妈,不是傻,是“怕”——怕晚一步就买不到“安全水”,怕孩子喝了不舒服。这种“怕”,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为啥会有这种不安全感?因为我们吃过亏。当年三聚氰胺事件,多少家长心有余悸;后来的瘦肉精、塑化剂,每次食品安全问题爆出来,都是对信任的一次打击。现在一听“水源可能有问题”,条件反射就是“快躲开”。就像被蛇咬过的人,看见绳子都怕,不是绳子的错,是心里的伤疤还没好。
还有个原因:我们对“大企业”又爱又恨。一方面,大企业意味着“质量有保障”,我们愿意买;另一方面,又怕大企业“店大欺客”,万一出事了瞒着不报怎么办?所以一有“大企业出事”的风声,大家宁可信其有,想“先下手为强”。农夫山泉这次躺枪,多少也沾了“树大招风”的光——谁让你名气大呢?
三、企业和监管:这锅该谁背?
有人骂企业:“为啥不早点出来辟谣?”其实农夫山泉反应不算慢,7月19日就通过知情人士否认了;祖名股份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也赶紧解释“在滨江”。但问题是,企业的声音传得太慢了。
你想啊,谣言早上7点在群里炸锅,企业中午才回应,这中间5个小时,足够谣言飞遍全网了。大爷大妈抢水都抢完了,你再说“没事”,人家能信吗?“都抢了,总不能退回去吧?”这就像火灾警报响了,大家都跑下楼了,你才说“是演习”,谁还愿意再爬上去?
企业为啥不第一时间回应?可能是没看到谣言,也可能是流程太多——得核实情况、写声明、找渠道发布,等走完流程,黄花菜都凉了。现在的谣言传播速度,比企业的公关流程快十倍不止。下次能不能学机灵点?一看到自己家名字在谣言里,直接官微发个短视频:“家人们,我们良渚真没基地!不信看营业执照!”简单直接,比长篇大论管用。
再说监管层面。记者查了,余杭区有595家食品相关制造企业,良渚、仁和街道也不少。但公众出事时,能查到的信息有多少?官方能不能第一时间公开“受影响企业名单”?比如自来水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局或市场监管局直接发个公告:“经核查,以下企业生产用水可能受影响,请市民注意”,再附上企业名单、地址、联系方式。这样一来,谣言还有生存空间吗?
可惜现实是,官方信息往往“慢半拍”。等官方出来说话时,谣言已经“先入为主”了。不是说监管不作为,可能是流程严谨,需要时间核实。但在这个“秒传”的时代,“严谨”有时候等于“给谣言留时间”。能不能搞个“快速响应通道”?比如先发布“初步核查结果”,哪怕不完整,也比让大家猜强。
还有那些“藏在写字楼里的企业”。记者发现,网传名单里有些企业地址在写字楼XXX室,跟常规工厂地址不符。这说明啥?可能是“空壳公司”,也可能是注册地址和实际生产地址不一致。市场监管部门平时能不能多查查?注册在写字楼的食品企业,到底有没有实际生产能力?别等谣言来了,才发现这些“企业”根本不存在。
四、我们该怎么破?别让“好心转发”成了谣言的“自来水”
吐槽了半天,咱也得想想自己能做啥。毕竟谣言能传这么快,离不开每个“好心转发”的人。
下次再看到“XX企业出事”的消息,先别急着转发,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地址靠谱吗? 食品厂、饮料厂,地址一般是“XX路XX号”“XX工业园区”,如果写“XX写字楼XX室”,直接pass。写字楼里能开饮料厂?除非老板用饮水机灌瓶,那也太离谱了。
第二,有没有官方信源? 别信“知情人士说”“内部消息”,要看政府官网、企业官微、正规媒体(比如红星资本局这种)。现在很多谣言喜欢用“据网络”“网友爆料”当开头,这种十有八九是瞎编的。
第三,企业自己认吗? 直接去企业官网、官微搜搜,有没有相关声明。如果企业没回应,打个客服电话问问也行。别嫌麻烦,你多问一句,可能就少一个人抢水。
我妈后来跟我说,她把记者的报道转发到家族群后,群里安静了。有阿姨说:“哎呀,白抢了两箱水!”我妈回:“没事,就当给家里囤货了,反正早晚得喝。”你看,大家不是故意传谣言,就是怕出事。只要把真相摆出来,没人愿意当谣言的“传声筒”。
最后说句实在话
良渚自来水事件,本身是公共安全事件,大家关心水源、关心食品企业,是好事,说明我们在乎自己的健康。但这份关心,不该被别有用心的谣言利用。
那张网传表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安全感,也照出了信息传播的漏洞。企业能不能快一点回应?监管能不能多一点透明?我们自己能不能多一点理性?
下次再遇到这种事,别急着抢水、别急着转发。先深吸一口气,打开手机,查查企业地址,看看官方消息。毕竟,喝进肚子里的水要安全,脑子里的信息,更要安全。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