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涉事飞机未获准从事商业客运,具体原因尚待查明

近日,一则来自巴西的噩耗引发中国学术界与设计界震动。巴西当地时间 9 月 23 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遭遇小型飞机坠毁事故,不幸遇难,终年 62 岁。此次事故共造成 4 人死亡,除俞孔坚外,还包括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初步调查显示,涉事飞机在准备降落时坠毁,且该飞机未获准从事商业客运,具体事故原因仍待进一步查明。俞孔坚此次巴西之行,既是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为拍摄纪录片,他的突然离世,让全球景观设计领域失去了一位重要推动者。

事件经过:潘塔纳尔湿地的坠毁悲剧,9 小时搜救寻获遗体

巴西当地时间 9 月 23 日傍晚,南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湿地笼罩在昏黄的暮色中。这片全球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当天却成为一场空难的发生地。一架载有 4 人的小型飞机,在前往阿基道阿纳市准备降落的过程中,突然失去联系,随后被证实坠毁在湿地深处的沼泽区域。

当地消防部门在当晚 8 点 10 分接到报警电话,报警者是附近的牧民,称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撞击声,随后看到浓烟升起。由于潘塔纳尔湿地地形复杂,沼泽遍布,且夜间光线昏暗,搜救工作面临极大困难。消防部门紧急调配了 3 辆救援车、12 名消防员,并联合当地森林警察,携带夜视设备与无人机,展开地毯式搜救。

湿地内的植被茂密,高大的水生植物几乎掩盖了地面痕迹,无人机在空中多次往返,才在距离阿基道阿纳市约 25 公里的一片芦苇荡中,发现疑似飞机残骸的金属反光。消防员徒步穿越泥泞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目标区域靠近,部分路段水深及腰,只能依靠绳索相互牵引前进。经过整整 9 小时的艰难搜救,直到次日凌晨 5 点左右,搜救人员才终于抵达坠毁现场,在严重变形的飞机残骸中,找到 4 名男性遇难者的遗体,经身份核实,确认其中一人为中国学者俞孔坚。

现场照片显示,涉事小型飞机机身已完全断裂,机翼与尾翼散落在周围的沼泽中,部分残骸被燃烧过的黑色痕迹覆盖,周围的芦苇被冲击波压倒一片,形成直径约 10 米的杂乱区域。巴西空军随后派遣事故调查组前往现场,对残骸进行勘查,收集飞行数据记录仪(黑匣子),以分析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

背景信息:学术会议与纪录片拍摄,最后的公开发声

俞孔坚此次前往巴西,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参加 2025 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这一会议是全球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 50 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在会议期间,俞孔坚围绕 “海绵城市” 理念发表了主题演讲,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 “海绵城市” 的灵感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人类适应自然洪涝与干旱周期的千年传统智慧。

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巴西的城市发展现状,指出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巴西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问题,而 “海绵城市” 模式恰好能为这些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 通过构建绿地、湿地、透水铺装等生态基础设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吸收、储存雨水,在旱季释放、利用雨水。俞孔坚在演讲的最后,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表示:“巴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之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我们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也成为他最后的公开发声。

除了参加学术会议,俞孔坚此次巴西之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这部纪录片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海绵城市” 理念,展示不同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案例。潘塔纳尔湿地作为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样本,是此次拍摄的关键地点之一。与他同行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正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团队核心成员,四人乘坐小型飞机前往湿地深处的拍摄点,却不幸在返程准备降落时遭遇意外。

据俞孔坚的随行助手回忆,出发前一天,俞孔坚还在酒店修改纪录片的拍摄脚本,反复调整镜头角度与采访问题,希望能通过最生动的画面,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对这部纪录片充满期待,说这是‘用影像传递生态理念’的重要尝试,没想到却成了他未完成的遗愿。”

初步调查:涉事飞机状态正常,却未获准商业客运

随着事故现场勘查的推进,巴西民航部门与空军事故调查组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根据民航登记信息显示,涉事小型飞机为塞斯纳 208 大篷车机型,出厂时间为 2010 年,飞行时长约 8000 小时,在事故发生前的最近一次维护检查中,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不存在明显的机械故障隐患。

但调查同时发现,这架飞机的运营资质存在问题 —— 它并未获得巴西民航部门颁发的商业客运许可,仅具备私人飞行或货运资质。这意味着,此次搭载俞孔坚等 4 人的飞行,属于违规商业客运行为。巴西民航部门表示,将对飞机所属的运营公司展开深入调查,核实此次飞行的组织与调度过程,查明是否存在非法营运、超范围使用等违规情况。

关于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目前仍无定论。事故调查组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需要对飞行数据记录仪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场残骸的受力情况、天气条件等因素,才能判断是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还是天气突变导致的事故。“现场没有发现明显的爆炸痕迹,初步判断可能与降落阶段的操作或突发气流有关,但具体结论需要等待完整的调查报告。”

截至目前,巴西方面已与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取得联系,通报了俞孔坚遇难的消息,并协助办理遗体认领与后续事宜。中国驻巴西大使馆表示,将全力为俞孔坚的家属提供必要的协助,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人物生平:从浙江金华走出的景观设计大师,一生践行 “生存的艺术”

俞孔坚 1963 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乡村的自然景观与农耕生活,在他心中埋下了对 “人与自然关系” 思考的种子。1984 年,他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1987 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数年。1992 年,他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95 年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历史上首位获得该学位的中国学生。

1997 年,俞孔坚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选择回国发展。他先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推动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搭建起中国景观设计领域与国际交流的桥梁;还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将自己的学术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设计作品。

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俞孔坚始终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 “生存的艺术”,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更应该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保障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途径。他提出的 “海绵城市”“反规划”“大脚革命” 等理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相关实践项目遍布中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他的代表作品中,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以工业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为核心,将废弃的造船厂改造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经典案例;河北秦皇岛红飘带公园,用一条长达 500 米的红色钢构步道,串联起湿地、森林与海岸,既满足了市民休闲需求,又保护了脆弱的海岸生态;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则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成为 “海绵城市” 理念的生动实践。

荣誉加身:全球设计领域的中国骄傲,多项国际大奖得主

俞孔坚的学术成就与设计实践,为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顶级荣誉。2012 年,他当选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ASLA Fellow),这是美国景观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表彰他在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2016 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成为该学院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景观设计领域的院士;2020 年,他获得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授予的最高荣誉 —— 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这一奖项被誉为 “景观设计界的诺贝尔奖”,表彰他 “为改善社会和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福祉作出了杰出而意义深远的贡献,并有力推动了学科和行业的发展”。

2021 年,俞孔坚获得世界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 “柯布共同福祉奖”(John Cobb Common Good Award),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2023 年,他又斩获两项重要荣誉 ——Cooper Hewitt 美国国家设计奖与奥伯兰德奖(Oberlander Prize)。其中,奥伯兰德奖是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位,俞孔坚从全球 300 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奖理由是 “非凡才华、创造力和勇气,富有远见并完成大量城乡环境建成作品”。

在国内,俞孔坚也获得了多项重要认可,曾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 “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他的设计项目多次获得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等国家级奖项。

行业反响:学界与设计界沉痛哀悼,传承理念成为共识

俞孔坚遇难的消息传来后,国内外学术界与设计界纷纷表达沉痛哀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官方网站发布讣告,称俞孔坚的离世 “是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景观设计领域的重大损失”,学院将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处理后续事宜,并筹备纪念活动。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发表声明,对俞孔坚的逝世表示哀悼,称他 “用一生的努力,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顾俞孔坚的学术贡献,称他的理念 “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景观设计师”。

许多与俞孔坚合作过的学者、设计师,纷纷分享与他相处的点滴。一位曾参与 “海绵城市” 项目的设计师回忆:“俞老师总是充满激情,哪怕是最复杂的技术问题,他也能耐心地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他常说‘设计要接地气,要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学者提到,俞孔坚始终关注青年设计师的成长,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指导学生,“他培养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俞孔坚的家属已启程前往巴西,处理遗体认领与回国事宜。土人设计公司表示,将继续推进俞孔坚生前未完成的项目,尤其是纪录片《海绵星球》的拍摄,“我们会继承俞老师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完成他的遗愿,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惠及更多地方”。

在俞孔坚的家乡浙江金华,他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以及众多他参与设计的城市公园,都自发组织了小型的悼念活动。人们带着鲜花与蜡烛,来到这些承载着俞孔坚理念的地方,缅怀这位用设计改变城市、用理念守护生态的学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科技   北京大学   巴西   客运   教授   飞机   原因   商业   查明   孔坚   湿地   城市   景观设计   海绵   纪录片   中国   理念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