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深夜,阿拉斯加美军基地灯火通明。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了长达160分钟的闭门会谈,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会晤以零成果告终。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强调“九成问题已解决”,却回避具体成果;普京则直言俄美关系“跌至冷战冰点”。就在这场全球瞩目的会谈结束不到24小时,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正式宣布: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将于8月31日访问中国。
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军事基地成为全球焦点。普京专机降落时,美军特意安排F-35隐形战机与B-2战略轰炸机编队飞越上空,展示“硬实力”。面对美方精心设计的武力秀,普京神情自若,径直坐上了特朗普的总统专车“野兽”。
这场会谈充满戏剧性变化。原定仅带翻译的“一对一”私聊,临时改为美俄各三人出席的“三对三”会谈。
特朗普身后站着国务卿鲁比奥和特使威特科夫;普京则带着外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乌沙科夫。白宫官员私下透露,特朗普要求核心团队现场盯防,以防普京“突然改口”。
闭门会谈从上午11:30持续到下午14:10,普京的底线毫不松动:“俄联邦宪法已写明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归属,不可能谈判”。特朗普会前放风称“支持领土交换”,临场却改口称“美国不插手划界”,把难题甩给乌克兰。
这种矛盾直接导致协议流产——俄方要法律承认占领区,美方只肯默认“事实控制”。
被排除在会谈外的欧盟迅速反击。峰会当天,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宣布启动第19轮对俄制裁,并追加军援乌克兰。德法英等六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决定无效!”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会谈前48小时还在做最后努力。他密集联系印度总理莫迪、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喊话北约秘书长:“任何协议没我签字就是废纸!”但特朗普团队仅冷淡回应:“乌克兰需现实看待领土损失。”
当美俄在阿拉斯加不欢而散之际,德黑兰公布了佩泽希齐扬的行程安排。8月18日傍晚,伊朗总统将启程前往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进行两天访问。随后,他将直飞中国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伊朗总统政治顾问迈赫迪·萨奈伊明确表示:“此行目的在于强化双边关系,特别是在贸易领域,并将签署相关文件。”这些行程原定于6月下旬进行,因故推迟。
佩泽希齐扬此访意义特殊。这是他今年6月就任后首次访华,也是继2024年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后,中伊领导人的再次会面。
在6月经历以色列-伊朗冲突后,伊朗高层官员已展开密集访华行动。外长阿拉格齐、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和农业部长盖泽勒杰相继访华,均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
伊朗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即使被西方视为改革派的佩泽希齐扬,在经历6月战争后也意识到:西方不在乎伊朗执政的是哪一派,真正目的是阻碍伊朗发展。
佩泽希齐扬此行的核心议程,聚焦于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推进。这份协议自初步形成至正式签署,历经伊朗三届政府努力,是伊朗“向东看”战略的核心抓手。
今年6月,中国驻伊朗大使丛培武与伊朗外长会晤时,伊方特别提及此协议,显示高度重视。在能源领域,中国持续稳定地从伊朗进口石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资企业参与的港口和铁路项目正逐步改变伊朗的交通网络。
伊朗当前面临双重压力。经济上,西方制裁使伊朗发展遭遇瓶颈;安全方面,与以色列的冲突暴露了其国防力量的不足。重建防空系统等需求愈发迫切,伊朗国防工业现状决定其需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
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哈桑指出:“伊朗欲推进25年协议,需要清晰展示其‘可持续性’,因为中国的合作历来注重长期稳定。”伊朗必须在安全保障、项目实施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承诺。
8月31日至9月1日,中国天津将迎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第25次领导人峰会。这将是伊朗去年正式加入该组织后,首次以成员国身份出席峰会。
天津峰会预计吸引超过20个国家领导人以及10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参与。印度总理莫迪已公开确认将出席会议,使此次峰会更具全球关注度。
伊朗视此次峰会为拓展国际空间的战略机遇。作为2023年新加入的成员国,伊朗希望借此平台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协调合作,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和推动。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创始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及中亚四国。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巴基斯坦先后加入,伊朗和白俄罗斯也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成为正式成员。
国际观察家注意到,伊朗加入金砖和上合后,中伊关系更加制度化。这两个框架让成员国可以进行密集的一对一或多边互动,增加了外交机动性,对受制裁国家尤为重要。
阿拉斯加会谈后,美国媒体普遍认为普京是这场外交博弈的赢家。CNN引用前国安顾问博尔顿的分析:“普京没让步就获得关系破冰,还拿到访美红毯待遇。”而民主党众议员米克斯则痛批特朗普:“给侵略者合法化铺路!”
俄罗斯国内对普京的表现欢呼,欧洲却集体陷入精神内耗。七十三岁的普京单刀赴会,从登机到离场始终保持稳健步伐,全程未显疲态,被外国媒体赞叹。
伊朗此时选择加强与华合作,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德黑兰清楚认识到,在西方持续制裁背景下,向东发展是必然选择。上合组织和金砖机制为伊朗提供了突破外交孤立的平台。
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美俄阿拉斯加会谈的僵局显示,传统大国通过双边会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模式面临挑战。而中国主持的多边平台,正成为各国拓展外交空间、寻求合作机遇的新选择。
佩泽希齐扬的访华行程安排本身传递出明确信号。在参加天津峰会前,他专门安排对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的访问,构建起连接欧亚的外交链条。这条路线避开传统西方大国,勾勒出伊朗新的外交版图。
联合新闻发布会结束,普京登上专机返回莫斯科,特朗普则匆匆登上空军一号。阿拉斯加会谈无果而终的消息传遍全球之际,德黑兰宣布总统佩泽希齐扬即将展开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和中国的三国访问行程。
美国智库欧亚集团分析师在社交媒体写道:“当美俄还在为乌克兰的四州归属争执不下时,中国已悄然搭建起容纳20国的新舞台。”
天津峰会尚未开幕,伊朗、印度等国领导人确认出席的消息已让国际媒体将镜头转向东方。全球外交重心正在发生静默而深刻的转移。
消息来源:“伊朗总统将访华”
2025-08-08 09:31·大河报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