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姚广孝将病亡,朱棣急问有何遗言,老和尚:请放了死敌溥洽

他本是和尚出身,却改变了大明的走向。

他十四岁出家,法号道衍,本该青灯古佛了此一生。可偏偏这位僧人,精通的不是佛法,而是权谋与兵法。

他看相、占卜、通晓阴阳,更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

建文帝削藩,四方诸侯大震。这位披着袈裟的谋士,却劝燕王起兵“清君侧”。

三年血战,他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最终将朱棣送上龙椅。

功成之日,他拒绝还俗、不要高官,却暗中规划北京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甚至直接影响明朝两百年国运。

一个出家人,为何深陷权力漩涡?是真为天下苍生,还是另有图谋?

少年出家

1348年,苏州长洲县一个姚姓医者家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这个男孩取名天僖。

当时任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搅动大明风云。

姚家世代行医,算得上小康之家。

天僖虽然从小很聪明,但是对行医不感兴趣。他更爱翻看那些记载奇门遁甲、兵家谋略的典籍。

1362年,十四岁的天僖突然提出要出家。

父母很震惊,就问他原因。

天僖说在城西妙智庵听了一次讲经,觉得很感兴趣。而后,他就正式出家了。

妙智庵的住持亲自收他为徒,赐法名道衍。

但在青灯古佛前,这个少年僧人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功课总是做得很敷衍,却总爱溜到藏经阁翻检兵书。

有一次师兄撞见后,责怪他为什么不专心学习佛法。

道衍只是笑笑,指着经阁窗外说:佛度众生,岂能不知众生之苦?

当时苏州有位名叫席应真的道士,精通阴阳术数。道衍知道后,竟然每个月都去求教。

席道士起初不愿理会他,后来发现他推算卦象一点就透,不禁感叹:你要是还俗,一定不比张良、刘伯温差。

洪武初年,二十出头的道衍开始云游四方。

一次在镇江金山寺时,他望着滚滚长江对同行僧人说:乱世就要结束了,新朝还没有建立,不知道哪能安放我的禅杖啊?

这话里藏着的心思是:不知道哪能实现我的抱负啊。

显然,这句话已经不是出家人该有的想法了。

1382年,机会终于来了。

结缘燕王

那一年,马皇后因病逝世,朱元璋特意选了很多得道高僧,跟着所有王爷诵经祈福。

就是这时,道衍在宗泐和尚的引荐下,来到了燕王府,认识了这个改变他一辈子命运的人。

第一次见到朱棣时,道衍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殿下如果用我,我当送一顶白帽子给王。

王字加白,正是“皇”字。

朱棣心头一震,他早听说这个和尚不简单,不仅精通佛理,更擅长相术谋略。

随后,道衍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太乙金镜式经》,指着星图说:北方王气正盛,应在燕地。

这话说到了朱棣心坎里。

第二天,道衍的禅房多了个檀木匣子。

打开一看,是一部宋刻本《虎钤经》,上面盖着燕王私印。

道衍看着这个私印,无声地笑了。

从那以后,燕王府多了条直通庆寿寺后院的密道,朱棣成为这条密道上的过路人。

有次道衍和朱棣说到建文帝削藩的传闻时,道衍将茶泼在桌上,用手指画了条直下南京的路线。

1399年,道衍正式接任庆寿寺住持。

后来寺里多了几个面生的杂役,晨钟暮鼓时总爱往后山跑……

只有燕王府的亲兵知道,后山竹林里藏着个演武场,沙盘上插满标注藩镇兵力的小旗。

没过多久,朱元璋去世了,朱允炆登基。

这位年轻的建文帝登基不过几个月,就一连罢免了好几位亲王。

当南京的削藩诏书送到北平时,道衍正在给朱棣讲《汉书》七国之乱的故事。

听到“齐王畏罪自焚”时,燕王突然拍了一下桌子。

道衍不慌不忙地说道:汉景帝错就错在削藩的时候太急了,如果用推恩的政策……

话音未落,朱棣攥住他的手腕:望法师助我。

至此,三十年前在苏州妙智庵,那个偷看兵书的小和尚终于等到了安放禅杖的地方。

靖难首功

1399年七月,燕王府的地窖里烛火通明。

姚广孝将蓍草排成八卦,卦象显示“龙战于野”。

他抬头看了眼朱棣,在桌子上画了三条南下的路线。

第一条经保定、真定,第二条走大同、太原,第三条却是直插山东。

朱棣的手指停在第三条线上,这是宋太祖夺取天下的路。

刚开始战事并不顺利。朝廷派长兴侯耿炳文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上,这位老将曾随朱元璋平定张士诚,最擅守城。

燕军被阻在雄县,眼看就要陷入僵局。

姚广孝夜观天象,发现第二天将会刮北风。

他让人准备好火箭,又派骑兵绕到官军后方焚烧粮草。

那一仗,火光映红了白沟河,朝廷的军队被打退了百余里。

几个月后,燕军在山东东昌遭遇惨败,大将张玉战死,朱棣本人也险些中箭。

退回北平时,各位将领都露出了害怕的神情。

姚广孝却搬出个沙盘,指着南京说:宋朝南渡时,金兵也是像这样长驱直入。

他在沙盘上划了条直线,绕过所有城池,直指长江。

这场为期三年的战役,让朱棣对姚广孝的信任与日俱增,最后成功登上皇位。

晚年归隐

永乐帝登基后的第一道恩旨,就是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

这个职位看似清贵,实则是个虚衔。

但紧接着的第二道旨意却让满朝震动:任命姚广孝为太子少师,辅佐年轻的朱高炽。

这个决定,连姚广孝自己都始料未及。

姚广孝搬进了朱棣给他安排官邸,却依然保持着僧人的习惯。

每天寅时起床,在庭院里打坐诵经。

晨光熹微时,太子府的轿子已经候在门外。

朱高炽是个胖胖的年轻人,走路都要内侍搀扶,但眼神里透着股难得的清明。

姚广孝给他上的第一课,是《尚书》里的“民为邦本”。

朝中大臣对这个安排颇有微词。

有人说一个和尚怎能教导储君,更有人私下议论,说姚广孝是怕太子将来清算靖难旧事,才抢先讨好。

这些话传到姚广孝耳中,他只是笑笑,继续教太子读《资治通鉴》,重点讲解“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的典故。

朱棣北巡时,特意来视察太子的功课。

看到书桌上摊开的《永乐大典》的编纂大纲,朱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临走时说了句:太子就托付给少师了。

就这样,除了辅佐太子,姚广孝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编纂《永乐大典》上,常常工作到深夜。

1418年,八十三岁的姚广孝病重。

他强撑着精神,请求见朱棣一面。

朱棣知道后,立马赶去,到了之后,他轻轻俯下身询问姚广孝的遗言。

可是谁也没想到,算计了一辈子的姚广孝留下的遗言却是,请朱棣放过他的老对手——僧人溥洽。

据说,当年建文帝下落不明,溥洽恰好知道一些信息。

不过,溥洽被朱棣囚禁了十几年,也没说出任何有关消息。

此时的朱棣也已年迈,也不再执着于朱允炆的下落。所以当姚广孝提出这个请求的时候,朱棣点了点头。

结语

历史记住了他在大明王朝里搅弄的风云,也记住了他在《永乐大典》的编纂中刻意隐去建文年号的行为。

但最耐人寻味的,还是那个八十四岁老人在临终前焚毁《靖难记略》的背影。

灰烬里飘出的,既是谋士对秘密的坚守,也是僧人对杀孽的忏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死敌   遗言   燕王   僧人   太子   永乐   大典   沙盘   北平   苏州   和尚   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