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五千年!精美的陶器会说话……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袁承咏 文/图/视频

甘肃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到了临夏,一定要去看看集中展示马家窑文化的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与临夏州彩陶馆(2008年1月成立)二馆合一,两块牌子一个地方。据最新信息显示,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馆藏藏品25145件(套),其中陶器10290件。

这陶器是啥名牌?

马家窑文化的亮点就是彩陶。在我国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其精美绝伦的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顶峰!

色彩与花纹,很时尚吧?

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器型像鸟。

来到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馆,仿佛走进了史前社会。一尊尊形制各异的彩陶从上排到下,环绕在你的身前身后。这些彩陶器型精美,样式丰富,用途也十分广泛。从餐桌到祭祀,从耕种到打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彩陶的身影。与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仿佛轮子在旋转。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或交错盘旋,或来往反复。

五千年前图案很现代。

其图案的灵动和抽象完全达到一个新境界,可以媲美今天的现代派画作。很多图案居然与现在名牌箱包或时装的图案颇为相似。像国际象棋的格子、波西米亚风的围巾。一个距今5000年前的罐子上涂有这个东西,非常令人恍惚。

这些符号像不像早期的文字?

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很多图案已经具备了文字的要素。比如一个陶罐子上,画了一个人形,然后又用几个交叉的符号表现一片田地,然后又三五笔勾勒出一个野兽。可以说,这是一幅画,因为很形象;也可以说,这是一篇小短文,因为是在使用符号进行叙述。文字,呼之欲出了。

龙,从这里起飞!

马家窑彩陶上画有大量的水波纹,那是泛神论时期先民对水的崇拜。水势浩大无法驾驭,但又离不开它,自然而然地对水产生了敬畏。在临夏的彩陶中,上文说的旋动实际也是对漩涡的描绘。除此之外,你还会在这些纹路中看到激流、浪花、水波荡漾、潺潺小溪等等各种水的形式。据介绍,在马家窑遗址所在地,至今还能看到当时洪水冲刷的痕迹,水带来福泽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灾患。

是河流也是浪花。

于是,另一种能够战胜水的神——蛙出现了。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中,画的最多是的的动物就是蛙。盆底或者罐子外边画着一只硕大的蛙,挥舞着四肢,笔画具体而生动,线条流畅而遒劲,蛙的周围画着众多的水波纹。

蛙纹。蛙肚已经硬朗。

青蛙是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根本不怕什么水患。加上青蛙产卵量大,繁殖能力极强,这与先民企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又是一致的。因此,在马家窑文化中,崇拜蛙。早期是蛙图腾,晚期演变为蛙神,具有抵挡洪水、保护田园的神力。尤其是,马家窑文化到了马厂类型时期(距今3800年左右),彩陶上开始出现大量的“蛙神”纹。有时候,蛙的头部是一个圆圈,圆圈里是象征田地的纹;有时候,又在陶器两侧的对面,画上表现田地纹。这些都寓意为美丽的田园已经受到“蛙神”的保护。

激流中的农田。

在陶器上,蛙纹也在逐渐变异,从拥有肥肚,逐渐瘦身,躯干成了竖条,四肢更加长而有力。普遍认为,这正是龙的雏形!

夏鼐来了,一锤定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但是,又觉得似乎不妥。所以给了马家窑文化一个名字——甘肃仰韶文化。至今仍然有人持这种观点。

是陶器,也是鼓。

先说仰韶文化。这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山高水长

可以说,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正是因为仰韶文化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泛。所以当马家窑文化一出现,人们会自然的会与仰韶文化作为一个对比。结果发现两者确实有联系,应当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发展。而且在甘肃也确实有仰韶文化的遗迹,同时马家窑文化早期的一些陶器确实能够达到距今5500多年,无论是时间还是地域,与仰韶文化都有重叠。

纵向年代图

马家窑文化从1924年被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开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1944年—1945年,考古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回国后,到大西北考察了一圈,除了看陶器,还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起伏的水流如旋律。

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很单一。马家窑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则种类更多,有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镰刀就有两种,爪镰和锯齿镰。

格子像国际象棋盘。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说明,阶级社会即将来了。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一句话,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而来,但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先进的特点,应当拥有自己的名字。

三星堆的设计稿。

经过2000年的进化,器型丰富了,纹饰精美了,但陶器还是陶器。所以,进步往往是艰难的。别急,马家窑文化仅持续了1000年,三星堆来了,夏朝也来了,青铜的光辉将闪耀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历史   临夏   陶器   甘肃   精美   仰韶文化   彩陶   文化   图案   史前   临洮   彩陶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