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变少了?白酒产量降600万吨,啤酒10年降30%,红酒1年跌19%

大家好,我是蓝白。

今天聊酒。

我每周都会喝一两次,主要是自媒体做久了,见天1个人待屋子里,接触的人太少,我又不喜欢和陌生人交往,喝酒就成了为数不多能朋友聊天的解压局。

河南这边,仨人成局的话,两个双拼凉菜+1个炒菜,再来点烤串卤肉鸡爪狮子头啥的,有时半斤白的,有时白的喝完再加一瓶啤的,我这个量,在我们这只能说一般。

喝酒的地方,一般在夫妻老店,能外摆的夜市摊,因为这些场所能抽能喝嘛,瞥一眼周围,像我这样的中老登比较多。

以前有个误区是啥呢,都说“年轻人不喝白酒,只喝啤酒”了。

按我的观察,也不全对。

前半句不喝白酒当然是肉眼可见的,后半句,小登虽然还在喝啤酒,但量是越来越少了。

我上学那会,白酒也是一口都喝不下去,宿舍里满是啤酒瓶子,又傻又无聊的年纪,还拿烩面碗拼酒,成提成件成箱的向老板要酒,现在这画面似乎不多了。

可能我身边的圈子场景有限吧,所以今天翻了一下白酒、啤酒甚至红酒的数据,就有了这期视频,和大家随便聊聊喝酒这点事。

先看白酒,这段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崩。

散飞批零价去年破2400时,大家惊呼跌破了经销商保本线。

跌破2200的时候说这样下去可咋办呀,等跌破2000跌破1900的时候,那就是泥沙俱下,不论大哥二哥,什么梦之蓝青花汾红花郎都推沟里。

表面上是因为禁酒令,这事的影响很难言传,只能意会。

禁酒令以前不是没有,为啥对白酒伤害不大?

因为从2012年以后,政务消费在白酒盘子里占比越来越小,从巅峰的30%以上降至不足5%,婚宴升学宴、商务往来、聚会自饮场景占到了绝对大头。

但这次,来,你说,工作日晚上算不算?自费和朋友聚会算不算?下班同事们约着去熟人饭店算不算?当老师的、事业编的、劳务派遣的算不算?

摆在明面上的边界,那不叫边界,怕的是不能明说的,可上可下的,可宽可窄的,可长可短的,可大可小的边界。

禁酒只是导火索,主要还是喝白酒的人变少了。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以前没少说。

年初和大家聊白酒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角度:2023年在申报修订2022年规上数据时,去掉了非谷物酿造的部分产量,把纯粮酒、香精酒都加上,折算一下单位,8年时间,白酒产量下滑应该是在600-700万吨之间。

产量下滑,伴随着饮酒人口减少。

25-44岁购房人口和主力白酒人口是重合的,看七普,7年少了4670万人,这又过去了5年,2024年60岁以上占比达到了22%,比2015年的10.5%翻倍还要多。

年轻人是不想喝,老年人是喝不动,正如年轻人不想生,老年人生不了一样,都得靠70-90扛起重担啊。

再换个角度:社交往来。

200元内白酒主要靠亲朋聚会,300以上中高端白酒主要靠商务场景。

商场场景的代表,是正餐消费。

大城市可能更明显,这一项在上期聊一线城市消费落后全国时聊过,2024年,北京提供正餐服务的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收超5012亿,但利润总额亏损超过1.5亿。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起了个很贴切的标题:《北京餐饮企业正在抛弃包间》。

调研多家饭店综合得出的数字是:包间的人均消费下滑了15%—30%,而低客价、翻台率高、散客为主的家庭消费逆势增长。

去年8月份,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对61家餐饮企业约千家门店的调查,从业态看,正餐降了21.3%,西餐降了15.8%,火锅烤肉反而涨了2%。

所以,与其说是中高端白酒随着正餐业态下滑被锤,倒不如说,是好大哥好领导们,消失在了烟雾缭绕觥筹交错的包间。

一边是被抛弃的包间,另一边酒店门口的地摊。

最近我发现家门口的两家星级酒店,开始摆摊卖卤菜了,肘子牛肉小龙虾啥的,不少人排队打包带回家,一聊才发现不是孤例,网上搜一下都是“五星级卷地摊”。

没办法,厨师得养着不是?

问题是,管你什么药膳星级主厨摆盘服务菜系,只要你的场景从高雅的标间挪到风尘的路旁,那就不是大哥们抽什么烟喝什么酒的问题,就变成了你到底是拼好饭plus还是pro的问题。

一旦跌落到卷低价的世界,不要扯着喇叭喊什么五星级,东子兴子,直接摁死。

扯远了,说回喝酒。

酒桌文化、难喝、一级致癌物、中老年专属,已经是网上骂白酒的主流声音了,加上主力饮酒人口减少,正餐业态占比下降,中高端白酒的下滑在所难免。

所以,白酒雪崩是明牌,啤酒见顶则是暗线。

和白酒相比,啤酒盘子还是很稳的,谁能拒绝三伏天一杯冒着凉气的冰啤咕咚下肚带来的舒畅呢?

如果只看产量,啤酒见顶的比白酒早,但降幅远没有白酒那样的膝盖斩那么剧烈。

2013年到2025年,啤酒产量从5061万千升降到了3521万千升,降了30%,白酒是从2016年的1358万千升,降到了去年的414万千升。

和白酒一样,啤酒也是一边降产能,一边做高端化涨价,10年时间,平均零售价从4元出头涨到近9块。

这跟白酒不可比,也没法比,单论一个炒字,前些年白酒不知道比啤酒高哪里去了。

没办法,论酿造工艺,年份年限,历史渊源,白酒能讲的故事太多了,品牌壁垒极深,很容易形成击鼓传花的信仰。

南方我不太了解,北方结婚宴请啥的谁家要是上啤酒,相当于胡辣汤加酸奶,韭菜馅饺子里掺草莓,毛血旺里加芝士,不伦不类。

开头聊到,我发现年轻人虽然还在喝啤酒,只是量没原来那么大了。

为啥不拼啤酒了?

不妨换个问题:10年前,喝啤酒的地方在哪?

昏黄幽暗的KTV包厢越喝越清醒的水啤,大排档烤串香味弥漫下成捆的大绿棒子。

对不起,那是10年前的年轻人。

如今,他们变成了有的三高戒酒,有的改喝白酒的无趣中年人,再也没有纵情恣肆的冲动了。

现在,喝的啤酒不一样了,地方也不一样了。

大绿棒子,成了工业水啤的代名词。

年轻人举杯痛饮的即饮场景,从KTV夜市摊变成了即时零售30分钟到家。

在家喝多爽啊,下班了玩游戏追剧顶多配上一两罐,多了撑的慌,备注冰镇的现打精酿,各种口味的茶啤,德式比利时啥的一大堆。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与精酿相关的企业约1.3万家,其中六成以上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

我们这些35-45的中老登为啥不喝啤的了?

不是因为啤酒没劲、上头慢、喝多肚胀,而是岁数大了尿酸高。

如果说白酒是因为禁酒令,饮酒人口年龄,宏观经济周期带来的多重冲击,啤酒规模见顶,纯粹是斗转星移,此一时彼一时,年轻人对啤酒的要求更精细化了。

我又翻了一下红酒的数据。

OIV数据,全球葡萄酒消费量自2018年持续下降,中国市场年均减少200万百升,去年消费量只有550万百升,同比大幅下滑19.3%。

看龙头张裕的财报,去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降了25.26%和42.68%,总经理说:“葡萄酒处于可消费可不消费的状态后,接着就是断崖,红酒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了,772家葡萄酒企业倒闭,异常状态葡萄酒相关企业11354家。”

和白酒这样的自饮+商务+礼品+讲故事的多元属性不同,葡萄酒主打一个“格调”,优雅、洋气、档次这些仪式感的元素似乎更重要。

这刚好和上面聊到上海烹饪协会的数字对上了:西餐业态降幅达到了15%。

可能红酒的问题就出在这该死的仪式感吧。

好比自媒体适度专业吸引用户,过度专业吸引同行,撸铁过度健身吸引同性一样的道理,不怪大家对红酒的佐餐场景形成刻板印象。

你上来给我整一套开盖扶瓶倒酒晃杯醒酒的连招,我这边正自惭形秽感觉自己上不了台面,偷摸一看直播间30块包邮,这不扯犊子呢。

接着往下想,啤酒是从勾肩搭背拼酒到独居微醺,白酒是讨厌杯口压低之类的酒桌文化,红酒是对故作高雅的仪式感祛魅,这些成瘾的酒类消费,集体失速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一味归因到宏观周期,消费降级是武断且草率的,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变了。

之前看过国君宏观的一个报告,叫:人口通缩,Z世代通胀。

按照15年一个世代周期,1950-1964是建国后第一代,往后递推,Z世代是指1995年-2009年出生的人群。

Z世代有三个典型特征:1,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我个人的感觉,80-95生人虽然已经执行的极为严格,但姊妹两个基本是标配,95之后独生明显变多。

最早一批的Z世代2015年上大学,同年我国18-22岁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本科率已经达到30%。

独生+高学历,意味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消费理念更个性化,价值观更开放多元。

2,成长于入世、办奥运、人口进城、一带一路的20年黄金发展期。

3,互联网基因已经刻到了骨子里,习惯了碎片化玩梗、对权威语境的消解。

不是场景变了,而是人变了,也不是人变了,而是价值观变了,也就是:年轻人似乎对附加在各类酒文化上的,规训式的繁文缛节不再感兴趣,酒只是酒,只是一种粮食水果发酵制成的含乙醇饮料罢了。

经济起伏是外力,价值观的变化是内因。

这在酒类消费上反映的更加明显,传统的白酒和红酒饮用场景,座次怎么排,称呼怎么说,对大哥的敬语,打圈时的说法,透着一股浓浓的说教味道。

现在都很反感好为人师的爹味儿,我也一直提醒自己,旁边要是坐的有20多岁的朋友,不多嘴,不乱给建议,管住嘴,多说好话,不讨人厌。

也不只是年轻人,现在中年人也对充满利益纠葛,7个人800个心眼子的酒局敬而远之,更喜欢老朋友之间的小酌闲喝,比如现在类似“中年人下班后几十块钱买到的快乐”的短视频就很流行。

接着往下想,既然老中青消费者对白酒、啤酒、红酒的认知,集体回归到了“发酵含乙醇饮料”的本质,那喝酒的场景,自然从酒店包间、KTV包厢、西餐厅,向出租屋独饮、路边摊对饮、家庭小聚演变。

所以,作为成瘾性消费品赛道老大的酒类产销总量下滑,不是宏观周期波动的偶然,而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挣扎也没用。

《说文解字》里关于酒的解释是: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有人说这里的“就”,是“迁就”的意思:酒本无善恶,人性善就善,人性恶就恶。

用到现在也没毛病,既不对爱酒之人喊打喊杀,也不拒绝低度酒、气泡酒、果酒,只要坐在一起莫名开心,彼此真诚相待,果粒橙和53度酱香没有区别。

我坚信,这世界会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包容,而非算法信息流里不断强化的中老年与年轻人的对立。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美食   白酒   红酒   产量   啤酒   场景   人口   年轻人   正餐   世代   葡萄酒   禁酒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