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当中国没脾气?泽连斯基签令制裁5家中企后,乌又逮捕2名中国人

全球政经风暴的中心从未远离乌克兰。7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制裁令,剑指中国五家企业。短短24小时后,两名中国公民在基辅被乌安全局以“间谍”名义逮捕。

中国与乌克兰这场看似遥远的风波,不仅关乎两国关系,更牵动着全球供应链、地缘格局,甚至影响着未来十年欧亚大陆的重建与发展节奏。

制裁与逮捕的真实考量

《2025全球地缘经济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乌克兰对外贸易总额约137亿美元,中国为其最大亚洲贸易伙伴之一,贡献了近80亿美元。但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利益和风险结构。

乌克兰的制裁名单上,五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苏州医疗设备公司一年的乌克兰业务收入仅92万美元,深圳电子科技公司乌克兰市场占比仅0.07%。

这些企业在乌克兰的存在感微乎其微,却在全球供应链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裁理由是“援助俄罗斯军工”,但乌方并未公开任何具体证据。宁波机械制造商甚至在乌克兰没有任何办事处或员工,制裁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态,而非有针对性的经济打击。

制裁令尚未落地,乌克兰安全局便高调宣布逮捕两名中国公民。24岁的邓延臣及其父亲邓海军,被指控试图获取“海王星”反舰导弹的技术资料,并试图招募本地科研人员。

乌方没有出示实质证据,调查报告中更多的是“涉嫌”“疑似”等模糊措辞。值得注意的是,“海王星”导弹本质是苏联Kh-35的改进型,早在2022年曾击沉俄军“莫斯科号”巡洋舰。但中国自研的“鹰击-21”系列性能远超“海王星”,根本不存在技术需求。

这一连串动作发生的时间点极为微妙。美国刚刚恢复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北约也宣布未来一年提供400亿欧元的新一轮援助计划。乌克兰的“对华强硬”恰好与西方援助同步,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献礼”,以换取美欧更多的资金与支持。

经济依赖下的脆弱棋局

乌克兰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远超许多人的想象。2024年,乌克兰28.7%的玉米出口目的地是中国。乌克兰南方机器制造厂曾因中国限制出口军民两用机械部件,导致其生产线停工两周,直接损失210万美元。

敖德萨港口外,中国货轮至今仍在装卸乌克兰化肥原料。乌克兰重工业部分高精度轴承、机械设备、化肥原料供应链高度绑定中国。

舆论场上常见的“乌克兰可有可无论”并不准确。对于中国来说,乌克兰只是庞大外贸体系中的一小环,但对乌克兰自身而言,失去中国意味着失去关键市场和产业链支撑。

譬如,2024年乌克兰遭遇严重干旱,港口物流再度受阻,正是中国采购商的长期协议帮助乌克兰农民渡过难关。

深圳被制裁企业内部测算,乌克兰市场损失不到年营收的0.07%,但如若发起国际维权,律师费、差旅费、时间成本加起来,是实际损失的11倍。企业选择放弃维权,间接凸显了乌克兰市场的现实地位。

“赌徒外交”与国际信任的坍塌

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累计获得超过20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到了2025年,欧洲社会“援乌疲劳”情绪持续升温,援助计划频繁推迟、缩水甚至附加诸多新条件。美国因大选周期和内部分歧,使对乌援助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必须不断“证明自己”,以换取欧美的持续支持。打击中国企业、逮捕中国公民,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的政治工具。

通过配合欧美“中企援俄”论调,乌克兰迅速在外交牌桌上刷足存在感。事实却是,国际观察机构多次否认中国为俄军提供实质性军事援助,乌方此次制裁与抓捕,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今年5月,泽连斯基在国际会议上还高调呼吁中国参与乌克兰战后重建,仅过两个月便下令制裁中国企业、逮捕中国公民。

曾经规划的中乌合作项目,如第聂伯河航运枢纽工程,若中方退出,工期将延长6年,成本上涨923亿美元,相当于乌克兰2024年全年GDP的三分之一。

哈尔科夫航空航天实验室2023年曾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遥感影像系统,4月乌方单方面中止合作,导致系统运行错误,三个月内农业估产误差高达27%。对于以农产品出口为经济支柱的乌克兰来说,这类技术合作中断所带来的损失极为敏感。

信任一旦丧失,补救的代价将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乌克兰一边“自毁合作桥梁”,一边指望中国继续支持,外交逻辑反复摇摆,外界观感极为不佳。

社会信号与产业链警觉

中国舆论对于乌克兰的“政治操作”反应激烈。社交媒体上,普通民众表达了对在乌中国公民安全的担忧。有人质疑乌克兰用普通公民和两国正常交往作为政治筹码,最终只会自断后路。

乌克兰媒体也多次报道,关键零部件被中国“卡脖子”,但在对华实际贸易中,乌方依赖依然存在。表面政治强硬,实则产业链难以割舍。国际供应链的现实,决定了“政治表演”不能解决经济依赖,反而有可能加剧未来的脆弱性。

值得注意的是,6月,欧盟在华盛顿、布鲁塞尔两地召开多轮“全球供应链安全”专项会议,反复强调“去风险”而非“脱钩”。

美国商务部6月发布的供应链安全报告,也承认中国在全球高精度机械及农业化肥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乌克兰若在中国产业链上自断后路,未来重建、发展空间将被极大压缩。

变量与底线:中方的政策信号

中国外交部在制裁与抓捕事件后,迅速作出回应。发言人强调:“中方历来主张公平、对等合作,反对任何损害中国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多家权威智库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政策保持极大克制,但并非没有底线。

面对乌克兰的无理制裁与抓捕,中方有多种反制工具可用。上半年,中国对部分军民两用机械部件出口实施临时限制,乌克兰相关企业生产线因此停工,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美元。行业协会研报指出,中国在全球高端轴承、化肥、电子元件等领域具备“卡脖子”能力。

业内普遍预期,若乌克兰继续跟随某些国家“以政治绑架经济合作”,中国或将适当收缩对乌投资、技术合作。届时,乌克兰面临的不只是暂时的经济阵痛,而是产业链断裂、重建受阻的长远风险。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2025-07-13 02:46:泽连斯基:将继续在俄领土开展无人机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6

标签:财经   中国   家中   脾气   中国人   乌克兰   政治   中国企业   经济   中国公民   产业链   中方   海王星   化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