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枢纽变饥荒城!苏丹法希尔从繁荣到毁灭,仅用了18个月

说起苏丹的法希尔,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在达尔富尔地区,它曾经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虽然它是一个靠农业和贸易起家的繁华城市,但却能号称“达尔富尔的粮仓”。

谁能想到,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竟然从熙熙攘攘的市集和满载货物的驼队,变成了一片废墟和饥荒的重灾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法希尔是怎么从“有钱有粮”沦落到“没吃没穿”的。

曾经的繁荣

法希尔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小镇,它在苏丹西部算得上是“明星城市”。战前,这里的集市从早到晚人声鼎沸,面粉厂忙个不停,驼队更是络绎不绝,把小米、高粱、花生和水果运到达尔富尔各地,甚至出口到利比亚和埃及。

得益于肥沃的平原和季节性的灌溉,法希尔成了周边地区像杰贝勒马拉、库图姆这些地方的粮食、牲畜和农产品集散中心。用现在的话说,它就是当地的“物流枢纽”加“超市大本营”。

《大英百科全书》里还专门提到,法希尔是历史悠久的商队中心,贸易路线四通八达,连着吉奈纳、乌姆凯达达这些地方。经济上,它靠的是买卖、小作坊和快速的现金流转,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家庭。

但这一切,现在听起来像是个遥远的传说。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是慢慢衰退,而是被硬生生掐断的。想想看,一个靠日结收入和快速交易的城市,一旦外部支援被切断,后果会多严重?

经济成了战争武器

如果说之前的法希尔是台运转良好的机器,那“快速支援部队”的围困就是往机器里扔了把沙子。从2023年左右开始,这支准军事组织对法希尔实施了长期封锁,切断了道路、阻断了贸易,连人道主义救援车队都不放过。

一开始可能只是军事行动,但很快就演变成一场残酷的经济战——说白了,就是故意让城市“断粮断钱”。国际危机组织在2024年中期就把当地局势形容为“灾难性的”,说封锁直接引爆了经济崩溃。

食品价格飞涨,老百姓去中央市场买个东西,都得冒着生命危险,因为物资越来越少,路上还不安全。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联合国机构2025年的报告,小麦粉价格一个月内涨了38%,一公斤要6524苏丹镑;高粱更夸张,涨了42%。同时,燃料成本也飙升,柴油价格涨了12%,但老百姓的日薪却几乎没变。

更糟的是,苏丹镑在黑市上几乎成了废纸,约3700苏丹镑才能换1美元。这意味着,就算你还有工作,也买不起基本的生活用品。很多家庭只能节食,靠偶尔送到的援助维生。这种围困不只是军事策略,它直接把城市的经济体系给拆了——农民没法种地,商人跑路或破产,粮食储备见底。

可以说,法希尔从“贸易中心”变成了“生存地狱”,而这只是开始。

饥荒蔓延

经济一垮,饥荒自然就来了。法希尔原本是养活整个达尔富尔的地方,现在自己却要靠别人施舍。到2024年底,饥荒已经蔓延到附近的难民营,比如扎姆扎姆难民营,根据饥荒早期预警系统,那里已经达到“第五级”饥荒标准——也就是最严重的级别。

简单说,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食物都吃不上。无国界医生组织在2025年中期评估说,苏丹全国至少有900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援助,每月要15万吨粮食,但在封锁状态下,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更惨的是,2025年10月,快速支援部队占领城市后,情况雪上加霜。当地报告说,平民遭屠杀、市场被洗劫、医院被摧毁,光是沙特妇产医院事件就死了几百人。民兵组织还掠夺牲畜、焚毁仓库、袭击援助车队。这些冲突导致一捆柴火的价格比一天的工资还高,食品更是天价,大多数家庭根本买不起。

这时的人们已经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求存。这种饥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战争把粮食和燃料当成了胁迫工具,普通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法希尔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一部现实版的灾难片,从繁荣的贸易枢纽到饥荒城,只用了18个月。但这不仅仅是苏丹的一个局部悲剧。

这种手段简直是把战争“升级”到了新高度,它不直接杀人,却能让更多人慢慢饿死,效果“持久”又“彻底”。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觉得遥远,但法希尔的例子告诉我们,经济稳定对任何社会都至关重要,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难如登天。希望未来,国际社会能多关注这种“隐形”战争,别让更多城市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历史   希尔   饥荒   枢纽   繁荣   贸易   苏丹   城市   经济   粮食   战争   快速   难民营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