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当家花旦”朱迅:生命终将结束,何妨不大胆一点?

每年春晚落幕,朱迅总是观众热议的名字之一。

她站在舞台中央,笑容里藏着恰到好处的亲和与沉稳,话筒前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多年沉淀的专业,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被称作“央视当家花旦”的女人,人生里没有多少“顺理成章”。

她常说“生命终将结束,何妨不大胆一点”,这句话不是舞台上的漂亮台词,而是她摔过无数次后,从泥土里扒出来的人生信条。

只是,这份“大胆”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咬牙坚持呢?

朱迅

她的“高光”从不是“开挂”,而是“拆光环”敢重来

提起朱迅的起点,很多人会想到1987年央视的《我们这一代》,14岁的她扎着马尾,面对镜头没有丝毫怯场,一举一动都透着超出年龄的大方。

次年,她主演的《摇滚青年》上映,这部讲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电影,当年拿下1200万票房,在80年代末的电影市场里格外亮眼。

采访、片约接连不断,“国民少女”的标签贴在她身上,一条“接戏、上综艺、拿奖”的坦途就在眼前。

可17岁的朱迅,却在高三毕业时掀了桌子,她没去电影学院报到,反而揣着攒下的零花钱,独自登上了去日本的飞机。

朱迅

没人知道她当时的想法,只知道她到了东京后,交完亚细亚大学附属语言学校的学费,口袋里只剩几枚日元硬币。

东京的房租按天算,物价高得让她不敢多买一根香蕉,第一份工作就找上了18层写字楼的厕所清扫。

夏天的厕所没有空调,闷热里混着清洁剂的刺鼻味,她得蹲在地上用手掏纸篓里的脏物,再用抹布一点一点擦净便池。

这样的日子,她一过就是三年,白天上课,晚上要么在餐馆端盘子,要么在便利店值夜班,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拆完国内的光环,她在日本刚站稳脚跟,又一次亲手打碎了即将固化的人生,大学期间,她考上NHK中国语讲座主持人,重新站回演播厅时,灯光打在脸上的瞬间,她差点哭出来。

朱迅

后来她主持《亚洲观》《今晚》,这些高收视节目让她成了日本主持圈的“中国脸”,还拿到“在日杰出华人”称号,媒体市场硕士论文更是拿了A等,名字被收录进《在日中国人大全》。

可1999年,母亲病危的电话打来,她没犹豫,当天就收拾行李回了北京,把在日本的一切成就都留在了身后。

而回国后的朱迅,才真正体会到“从零开始”的重量,国内主持圈早已人才济济,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正大综艺》选拔,凭着在日本积累的经验,硬生生拿了第一名

朱迅

可刚进央视没多久,就有媒体写她“可爱而空洞,是个没内涵的花瓶”,台里很快通知她暂停出镜。

那段时间,她从台前转到幕后,每天的工作是接电话、写台本、跑机房,有时还要帮同事打盒饭。

别人觉得这是“降级”,她却把每个环节都当成学习的机会,节目录制前,她会提前去机房看素材剪辑,同事写台本时,她在旁边默默记笔记,把电视节目制作的全流程摸得一清二楚。

朱迅

这些积累,后来她做制片人时派上了大用场,但最让她头疼的是脱稿主持,在日本主持有提词牌,可央视要求“背下来”,她就每天早上背古文,等电梯时默稿子,连吃饭都在嘴里念叨台词。

半年后,《周末喜相逢》的舞台向她敞开,再后来是《神州大舞台》,直到2009年,她第一次站在春晚的舞台上。

聚光灯亮起的那一刻,她知道,那些在幕后熬的夜、背的稿子,都没有白费。

可命运的考验还没结束,2007年,例行体检时,朱迅被查出甲状腺肿瘤。对主持人来说,这相当于“职业悬崖”,手术稍有不慎,声带就会受损,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拿起话筒。

朱迅采访画面

她没告诉太多人,只是把手头的节目录完,才悄悄住进北京协和医院,术后醒来,她试着说话,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说几句就累得喘不过气。

康复训练成了新的“战场”。她从最简单的“a、o、e”练起,每天对着镜子朗读散文,嗓子痛得像火烧,就含一口温水接着练。

几个月后,当她再次拿起话筒,声音不仅恢复了,还多了几分以前没有的厚重。

从被贴“花瓶”标签到重返春晚,从肿瘤手术到声音康复,朱迅从来不是“幸运”,而是把每个“被按在地上”的时刻,都熬成了“站起来”的台阶。

她的“大胆”,是知道难还敢上,知道险还敢闯。

朱迅

“大胆”背后,藏着“烟火气”的温柔支撑

很多人觉得朱迅的“大胆”是孤勇,可看过她的家庭,才知道这份勇气里藏着多少温柔的支撑。

2003年,她认识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两人相识半年就闪婚,当时她刚在央视站稳脚跟,王志的事业也处于上升期,他们租了一间40平米的小房子,家具都是二手市场淘来的。

婚后的日子没有多少浪漫桥段,更多的是“烟火气”的默契,他们约定,“王志决定的事,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在执行中理解。”

朱迅常笑说,王志在家像个“官僚”,凡事都讲条理,而她自己更像个“保姆”,把家里的琐碎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迅一家

2011年,有娱乐周刊爆料两人“长期分居,婚姻破裂”,面对流言,他们没发声明,只是在一次活动上,王志牵着她的手,儿子王法走在中间,一家三口对着镜头笑得坦然。

台下的掌声响起时,所有的谣言都不攻自破。

其实在她最低谷的时候,这些“烟火气”就是她的底气,日本留学时,她每天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起母亲做的红烧肉,央视被暂停出镜时,王志会陪她一起背稿子,帮她改台本。

这些细碎的温暖,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她走夜路的日子。

朱迅的“大胆”从不是无牵无挂的冒险,而是知道身后有家人的支撑,就敢放心往前闯。

那些看似“不管不顾”的选择背后,是她对家庭的珍视,也是家庭给她的勇气。

朱迅一家

从“亲历者”到“分享者”,她把经历熬成普通人的勇气

如今的朱迅,不仅在央视的舞台上发光,更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了照亮别人的光。

2017年,她出版随笔集《阿迅》,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故事,扫厕所时的委屈、被批“花瓶”时的迷茫、手术台上的恐惧。

这本书首印5万册,很快售罄,很多读者在书评里写“看朱迅的故事,觉得自己的困难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朱迅著作

2020年,她又出版了《说出来就过时》,这次她把笔触对准了成长与情感,从年少追梦到为人母,从职场打拼到与病痛抗争,她想告诉读者“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不敢迈的步。”

除了写书,她还在2023年开通了自媒体账号,镜头里的她不再是“央视主持人”,而是背着背包去旅行的普通人。

朱迅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过“要不要大胆一点”的犹豫,职场遇到瓶颈,是安于现状还是主动转型?想追求梦想,是怕失败还是勇敢尝试?面对病痛,是消沉放弃还是积极抗争?

朱迅的故事告诉我们,“大胆”不是明星的专属,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态度。

它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一次次“再坚持一下”里慢慢攒起来的。

朱迅

结语

或许我们成不了央视主持人,也走不了她那样的路,但我们可以学她的“大胆”,学她敢拆光环的勇气,学她敢熬困境的韧性,学她敢爱敢活的真诚。

就像朱迅说的“别怕疼,别怕难,别怕从零开始。”

毕竟,最好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敢在风雨里闯,敢在泥泞里站,敢把每一次“归零”,都活成“重启”的开始。

信息来源:癌症复发隐退?央视名嘴出书辟谣:我打算活到120

重庆晨报 2018-05-04

信源截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娱乐   花旦   央视   大胆   结束   生命   台本   人生   日本   稿子   勇气   光环   话筒   花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