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惠及超2000万育儿家庭……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另一边,有商家称仅少数品类价格略有波动,且涨价与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并无关联。(8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此前媒体已曝光部分母婴产品价格上浮10元到60元不等。记者调查发现,某品牌奶粉从每罐157元涨到216元,另一款从233元涨到296元。这些直观的价格信号,不免让人联想到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引发“商家借势涨价”的质疑。
发放育儿补贴,不只利好婴幼儿家庭,同时也利好母婴产品商家。此前部分家庭因经济压力限制母婴消费,补贴落地后,消费能力将会明显提升,这对母婴产品商家意味着需求增加。专业机构分析指出,育儿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广,预计每年补贴额度约1000亿元,有望显著提振低线城市消费意愿,对乳制品、纸尿裤等婴童相关消费形成实质性利好。如何迎接这一“泼天利好”,对所有母婴产品商家都是一种考验:是利用育儿补贴政策优惠促销,还是“搭车”该政策涨价谋取更多利润?
多位家长不约而同反映部分母婴产品出现涨价,这对有关方面是一种提醒,即警惕部分母婴产品涨价消解育儿补贴政策红利。商家虽多以“促销活动”“成本调整”为由解释,却鲜少承认与补贴政策相关。由于涨价行为集中在政策发布后,消费者难免怀疑商家“蹭”政策牟利。
从企业责任角度看,商家理当与民生政策同向而行。比如适当让利,使消费者获得“政策红利+市场红利”,方是长远之计。逐利虽是商业本能,但区别在于:薄利多销能赢得口碑与复购,高额暴利则可能透支信任。尤其在主要成本未明显变动的情况下,商家利用民生政策涨价就有牟取暴利嫌疑。
避免补贴红利被涨价消解,关键在于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需对母婴产品价格变化实施动态监测,结合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等数据,科学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涨价;若商家确未涨价,应及时辟谣稳定预期;而对借政策抬价、牟取暴利的行为,须依据相关法规约谈乃至处罚。另一方面,商家也需清醒认识到:当前消费者日益理性,不会为不合理涨价买单,母婴市场竞争充分,消费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试图借民生政策获取暴利,最终可能落空。(冯海宁)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