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和米舒斯京这对“政坛搭档”,几乎在同一周分别出手:一个调兵遣将,70万大军压在乌东,喊出要“稳固四州”;另一个扛起钱袋子,甩出40万亿卢布的大计划,军饷、基建、外资全都安排上。
这边北约刚在波兰边境搞完“东方哨兵”,那边克里姆林宫就用行动回了个“长期抗战”的信号。
局势越来越像一盘持久棋,而俄罗斯的两个核心人物,一个攻,一个稳,配合得倒也默契。
在很多西方媒体还在争论“俄军有没有战斗力”的时候,普京已经悄悄把前线兵力推到了70万这个新高度。
这个数字一出,瞬间让乌克兰和北约都坐不住了。
根据俄国防部最新数据,俄军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四个方向全面部署,配合无人机和导弹系统,已经形成对乌东地区的“合围+控制”态势。
这70万人不是摆设,从战术上看,俄军正在采取“稳扎稳打”的推进方式,而不是一口吞掉基辅那种“快攻”打法。
前线主力以机械化合成旅为骨干,辅以炮兵压制和空中侦察支援,逐步推进,每推进一步,就在背后“盖房子、修路、立哨所”,确保不丢地。
已经有多个美媒承认,俄军在乌东四州的“事实控制”正逐步固化。
而这种“军事吞并”的进展,也得到了政治层面的同步配合。
普京在与俄罗斯国家杜马各党派领导人会晤时特别强调:四州是“新俄罗斯的一部分”,任何谈判都必须在“领土完整”基础上进行。
言外之意,这四个州,不谈了。
更有意思的是,普京还透露,已经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战后军人安置方案。
这句话等于提前告诉大家:这仗不是短期项目,是“国家级工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任期会被延长——不换帅,稳军心,是为了打持久仗做准备。
前线推进、后方布局,再结合俄军在赫尔松方向对乌军补给线的持续压制,可以说,乌东四州的“吞并”过程已经接近尾声。
下一阶段的重点,可能就是“吃下去不吐出来”的消化战,而不是“夺地”的闪电战。
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在俄罗斯这种资源型国家,战争的钱从哪来,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最近,总理米舒斯京出手了,干脆利落地甩出一套“大动作”:40万亿卢布国家投资计划,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比2020年增长60%。
而这背后最核心的一环,就是稳定军费、重建战后经济、吸引外资。
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实际在做事。俄政府已经确定将加大对国防工业、基础设施、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财政投入,确保战争期间前线所需不短缺,
后方民生也不崩盘。比如在军费方面,2025年度国防开支预算已达GDP的6%以上,这在和平时期是极罕见的数字,堪比冷战后期。
而更让人注意的是,米舒斯京还提出要吸引1万亿卢布的外国投资。
这个表态在当前西方制裁大背景下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实际并非空谈。
俄罗斯正把目光转向非西方国家,尤其是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市场,还有一部分“脱钩中的欧洲资本”。
比如阿联酋的主权基金就被曝出正在与俄天然气企业谈判进入“战后重建项目”。这类“灰色资本”,正在成为俄罗斯经济的“非传统氧气瓶”。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油气收入不能断。俄罗斯财政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度仍高达40%。
所以当美国再次鼓动“二级制裁”,试图逼迫中国、印度停止购买俄油时,俄方反应非常激烈。
因为一旦油价被压到58美元以下,再加上运输保险、结算障碍等因素,俄罗斯的“军饷池子”就会开始漏水。
米舒斯京的计划,是要在“钱袋子缩水之前”,把能投的项目先铺开,能吸的资金尽快吸进来。
等战争进入“冻结状态”,俄罗斯就能用这些项目撑过“战后冷处理”阶段。讲白了,他不是在救经济,而是在给战争续命。
要说普京现在的心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痛一次,总比拖一辈子强。”
从他最近几次对内讲话和行动看得出来,他已经彻底把这场冲突当成是“国家命运之战”,不是打给乌克兰看的,也不是打给美国看的,是打给俄罗斯未来几十年看的。
外部压力正在升级。北约在波兰边境搞了个“东方哨兵”演习,几十架F-16、“台风”和“阵风”战斗机轮番起降,北约军事顾问甚至直接进入乌克兰境内进行“后勤协调”。
这已经不是“边境吓唬”,而是实质性战备前置。俄罗斯西部战区防线压力陡增,普京当然看得清。
但比外敌更复杂的,是内部精英的情绪。
战争打了两年,制裁一轮接一轮,卢布贬值、外资流失、生活成本上升……俄国内各种声音也在摇摆:有主张“收手止战”的,也有认为“应激进扩张”的。
而普京这时候专门召集杜马各党派领导人闭门会晤,就是为了统一口径。
他给出的解释是:经济放缓是“主动调控”,不是“失控”;战争状态不能贸然终止,否则社会会陷入不稳定。
这其实是一种“政治性维稳”,他不是不知道战争的代价,而是认定了:现在妥协就是被撕,未来妥协就是被拆。
与其把问题留给下一届、下一代,不如自己扛下来。不管是军队轮换、物资调度,还是外交谈判、能源定价,普京都在试图把主动权“锁”在手里。
从战略角度看,这是一场典型的“豪赌式稳定术”:先用战争制造秩序,再用秩序反制对手。
但这种打法的前提,是把内部的“分歧”压到最小,资源集中到最大。
所以,不管是延长总参谋长任期,还是启动军人安置预案,甚至包括审查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战争内容”,都是普京为了“稳局”而设的“防火墙”。
而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核心判断:俄罗斯不会轻易退场,哪怕是以高昂的代价;而普京,不会让这场仗留给他的继任者去收尾。
从70万前线大军,到40万亿卢布投资计划,俄罗斯的“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几乎同时发力,一个打仗,一个管钱,配合得毫不含糊。
这场跨越东欧与克里姆林宫的战争,早已不只是军事问题,更是一场国家级的资源与信心调度。
无论西方怎么看,俄罗斯已经表明了态度:不求速胜,但求不败。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还远,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已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世纪命题”。
未来这盘棋怎么走,就看谁能熬得久、撑得住、下得稳。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