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大唐王朝的辉煌与衰落 大明宫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唐·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被誉为“千宫之宫”的大明宫,坐落在十三朝古都西安龙首原上,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200余年。这里曾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宫殿鳞次栉比,面积相当于4个半北京故宫,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国家对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和挖掘始终没有停歇,在文物考古基础上,2010年建成开放式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达3.7平方公里,除丹凤门楼为复原建筑外,其他的基本都是考古遗址的陈列和展示。

从大明宫遗址南端开始,首先是1:1复原的丹凤门让人眼前一亮,丹凤门门楼高24米,与正北面30多米高的含元殿夯土台基遥相呼应,其“五门道”结构尽显唐代最高礼制的威严。想象着当年唐玄宗从这里出宫的场景,仿佛时光倒流。丹凤门是现在大明宫的标志性建筑,北面的宽阔地带是丹凤门广场。唐时,这里是宣读诏书、将士出征、凯旋等重大活动之处,如今这里成为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穿过丹凤门广场来到含元殿遗址前,记者刷身份证入园,进入大遗址保护区,沿中轴线往北走,路面渐渐升高——这是龙首原的地势,唐代工匠顺势造出“前朝后寝”格局。

在含元殿等遗址前,特定位置上的透明图片利用视觉错位,可以和遗址台基“对比”着看到古代建筑的轮廓、结构和飞檐。13米高夯土台基上的含元殿遗址,台阶比想象中陡,站在台基之上南望,南边的丹凤门和西安城尽收眼底,北边的太液池泛着粼粼波光,虽然古代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也能从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里想象当年盛唐的气派。

沿着含元殿的“龙尾道”缓缓而下,看着台阶上的凹痕,蹲在探沟边,指尖触到的夯土颗粒分明,导游说这些土是当年从渭河边运来的,每一层都掺了糯米汁,所以能历经千年不塌。

接着,前往宣政殿遗址。在这里,记者仔细寻找地砖上的“车辙印”,想象着唐代官员们上朝时的路线。紫宸殿遗址则让记者对唐代的排水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地面上的陶水管,展示了唐代先进的“暗渠排水”技术。

在宣政殿东侧是整个大明宫微缩景观,占地约5.3万平方米,以考古资料为依据,按1:15比例精准复刻了大明宫全盛时期的宫殿群落,包括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1128座建筑。所有建筑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手工打造,斗拱、鸱吻、瓦当等细节均参照出土文物复原,甚至具象化含元殿的龙尾道、翔鸾阁与栖凤阁的三出阙结构、麟德殿的三层台基与宴会厅布局,揭示了皇家宴饮的礼制规范;甚至太液池内的蓬莱岛,呼应了唐代园林“一池三山”的神仙意境等都细致呈现。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千宫之宫”的磅礴气势让人不由得心生惊叹:这才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风华!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里,反复播放的大明宫复原图四季轮回,其“千官朝贺”的盛大场景,官员们身着华服,整齐排列,山呼万岁,让人看着仿佛穿越回了唐朝。

每逢重大节日,大明宫播放的《千宫之宫》灯光秀,当一束束光影打在含元殿残垣上时,翔鸾阁、栖凤阁慢慢地随着在夯土上流动的光影“长”出来,最后整个中轴线的宫殿群都在夜色里重现……

大明宫见证了大唐王朝的辉煌与衰落,那些流动的光影和一个个断壁残垣,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在当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历史   大唐   王朝   见证   辉煌   丹凤   遗址   台基   夯土   唐代   宫殿   建筑   盛唐   冕旒   西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