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随着几声枪响,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中将倒在血泊中。
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首诗是:“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吴石死时,心中最大的牵挂,莫过于被留在台湾的妻子王碧奎、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年仅7岁的幼子吴健成。
他以为,自己倒下后,家人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吴石猜对了一半。
他的家庭确实瞬间崩塌,但吴石至死都无法预料到,在最黑暗的时刻,向他儿子伸出援手的,竟然会是自己昔日的“对头”,蒋介石的左膀右臂——陈诚。
这场跨越政治鸿沟的秘密救援,直到半个世纪后陈诚日记解密,才浮出水面。
吴石的身份暴露,在当时的台湾掀起了惊天巨浪。
作为国民党高层潜伏最深的红色特工,他的案件由保密局头子毛人凤亲自督办。
其结果是,吴石的家瞬间从高官府邸变成了人间地狱。
吴石被捕的当天清晨,家门就被贴上封条,锁被换掉。
妻子王碧奎被一同逮捕,投入监狱。
两个孩子,吴学成和吴健成,被直接赶出家门,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
一个16岁的少女,带着一个7岁的弟弟,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全岛的年代,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姐弟俩在台北火车站的长椅上过夜,在寺庙的屋檐下躲雨。
饥饿是最大的敌人。
为了让弟弟活下去,姐姐吴学成捡来中药铺丢弃的当归头,烤干后磨成粉末,冲上热水,骗弟弟说这是“咖啡”。
那苦涩的液体,就是弟弟吴健成童年记忆里唯一的“温暖”。
在那个谈“吴”色变的年代,几乎无人敢与这个家庭扯上关系。
就在这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悄悄拨动了命运的齿轮。
这只手的主人,是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陈诚。
陈诚与吴石的关系,相当复杂。
他们是保定军校第三期的同窗,吴石是全校闻名的“状元”,陈诚也是佼佼者。
两人都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国民党军中身居高位。
可以说,他们既是同学,也是政见不同、阵营对立的“对手”。
吴石在大陆为解放军传递的情报,曾让陈诚的部队吃过大亏。
按理说,陈诚对吴石应是恨之入骨。
当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在狱中被关押了近七个月后,一份写着“家属无涉”的批示,送到了相关部门。
王碧奎因此得以获释。
签下这份批示的,正是陈诚。
陈诚的帮助并未到此为止。
他深知,吴家的孩子若想活下去,必须隐姓埋名。
他通过秘密渠道,安排吴健成改名为“陈明德”,并让他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陈诚以“孤儿资助”的私人名义,承担了吴健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补助。
这一切都做得极为隐秘,吴健成本人,甚至他的母亲王碧奎,都只以为是来自某个不知名慈善机构的善款。
陈诚为何要这么做?
多年后解密的日记揭示了他的动机。
他并非认同吴石的选择,而是出于对昔日同窗的袍泽之情和一种复杂的愧疚。
他在日记中表达过类似“父辈恩怨,不应株连子女”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立场如何,吴石是一个有才华的军人,他的孩子不该为父亲的信仰付出毁灭一生的代价。
1965年,陈诚病逝。
临终前,他还特意将警备总司令陈大庆叫到病床前,嘱咐他要继续照顾好吴家的子女。
这份来自“对头”的托付,又延续了许多年。
正是在陈诚长达十多年的秘密铺路和资助下,吴健成才得以安稳地完成学业。
1977年,34岁的吴健成从台湾大学毕业。
同年,他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顺利赴美留学。
吴石在牺牲前,曾将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留在大陆,以防全家被一网打尽。
这是一种深谋远虑。
但他绝对想不到,他最放心不下的幼子吴健成,其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来自他政治光谱另一端的同窗故人。
这份超越了阵营与仇恨的人性关怀,是那个冰冷时代里最不可思议的暖流。
吴健成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一家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生活终于安定下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一直在台湾艰难生活的母亲王碧奎接到美国。
1981年6月11日,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
吴健成和姐姐吴学成,等来了从大陆辗转而来的哥哥吴韶成和姐姐吴兰成。
分离31年后,吴家的四个孩子与母亲王碧奎,终于团聚。
又过了很多年,当陈诚的日记公之于众,吴健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能够走出台湾、留学美国,背后竟有这样一位意想不到的“恩人”。
参考资料:
沉默的荣耀:“潜伏英雄”吴石的传奇人生
2025-10-16 16:41·扬子晚报
吴石:碧血洒宝岛 丹心向北明
湖南日报 2023-11-28 10:31:28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