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琅琊”
关注我们
5月10日清晨,春意盎然的西涧湖畔人潮涌动。由滁州学院、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文化研学游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滁州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连侠,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李平权,琅琊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有利,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张祥林等出席了启动仪式,并为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实验中学、琅琊路小学、亭城读书会、滁州朗读者爱心公益协会等五支行走文化志愿者队伍授旗。
随着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广友一声宣布:“‘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乙巳春夏秋冬’正式启程”,百余名大中小学生和文化爱好者正式开启第二季第一走“千年诗韵西涧春”主题研学,在浓浓春意中踏上西涧探源的诗意之旅。
持续擦亮的文化品牌
2024年,“滁州古城行走(第一季)甲辰十二月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每月一主题、每令一行走,精心设计了12条研学路线,带领文化志愿者穿梭在滁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探寻历史痕迹,感受文化魅力。“滁州古城行走”俨然成为一个“行走的思政课堂、本土的人文讲堂”,传播了滁州历史文化,宣传了滁州形象,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今年初,“滁州古城行走”被评为首批五个“滁州文旅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
启动仪式上,滁州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孔令十,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厚兵代表主办单位先后致辞。他们表示,滁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作为主办单位,今年将继续坚持“与古城亲密接触,让世界看见滁州”的宗旨,秉持“深度研学,文化传承”的理念,全力组织好“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活动,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文化之旅,持续打造文旅传播品牌,助力文化滁州建设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
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诗根主持启动仪式,并介绍了“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总体活动方案。据了解,第二季将以四季为轴线,开展春游西涧、夏登琅琊、秋访欧公、冬走城墙四次行走,同时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增加红色文化之旅、第三届阳明文化周增加阳明研学之旅。六次行走不仅包含实地探访、历史讲解,还将融入非遗体验、艺术创作、文化沙龙等互动形式,力求雅俗共赏,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韦应物的诗意栖居
启动仪式结束后,第二季第一走“千年诗韵西涧春”文化研学游正式开始。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会长王晓白女士主持研学行走。
大家在文史专家周惟熙先生的带领下,漫步西涧湖畔,穿行绿茵草地,赏种柳群雕,登观潮阁台。据周惟熙先生介绍,西涧古名乌兔河,随着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横空出世,滁州西涧才一路诗意芬芳、蜿蜒至今。
韦应物在滁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大量诗歌,涵盖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关怀、对山水的热爱以及自身的豪迈。他的滁州诗歌,不仅展现了滁州的自然风光,更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勤政爱民,面对战乱后的滁州凋敝,深感愧疚,宁愿被免职也不愿催收赋税。他种柳、种药、种茶,过着清幽而富于情趣的生活。滁州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西涧种柳”群雕旁,集体朗诵韦应物《西涧种柳》,让人感受到韦应物既有陶渊明式的田园理想,又有为政以德的治世情怀。
韦应物782年到任滁州,784年冬卸任。卸职后的他因无路费返程,只能暂住滁州西涧,《滁州西涧》即是韦应物于785年春写的一首诗,描绘了西涧的春日美景,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成为千古名篇。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王小伟副教授为《滁州西涧》进行了谱曲,滁州市琅琊路小学的同学们则用歌舞形式进行了演绎,朗朗上口的经典歌词,婉转悠扬的国风旋律,实现了“经典咏流传”。
周惟熙先生说,“今年正好是《滁州西涧》诗写作1240周年”,滁州西涧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承。韦应物在这里留下了诗意的足迹,也让滁州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西涧湖底的十字坐标
西涧湖原名城西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1965年基本建成。
据滁州市水利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工程师蒋莉莎介绍,西涧湖总库容为8507万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供水、抽水蓄能电站循环用水、城市生态补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西涧湖水碧波漾,滁州古城气韵扬。文史专家骆跃泉先生说,滁州古城最具地标意义的“京京古道”和西涧交汇形成的十字坐标,已淹没在西涧湖底了。2019年滁州大旱,沉寂在西涧湖底的东西向“京京古道”遗址显露了出来,引得滁人纷至沓来、觅址寻道,发思古之幽情、感世易之沧桑。但南北向的西涧水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引人无限遐想。
山水文化的滁州双璧
在骆跃泉先生的引领下,大家来到了螃蟹岛边的古渡口,走过了明代古桥赤湖铺桥。滁州古十二景中的“西涧春潮”和“石濑飞琼”,就是历史上这两处的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之美。
西涧因韦应物《滁州西涧》闻名后,诗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所描绘的西涧春日雨后的潮水汹涌、野渡无人的宁静与灵动,也成为滁城百姓喜见的风景。明代滁州通判尹梦璧将“西涧春潮”列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并赋诗“怪看潮势思强弩,喜听涛声欲泛舟。抚景漫追韦刺史,寻诗长伴道人游”赞美西涧春潮的唯美意境。
石濑涧位于西涧湖上游的赤湖铺桥附近,为小沙河(古称西涧)流经石涧形成的特殊地貌。“石濑”指河床中裸露的嶙峋岩石,“飞琼”形容激流撞击岩石溅起如琼玉般的水花。尹梦璧也将“石濑飞琼”列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并作诗描绘了石濑飞琼的壮丽景象。赤湖铺桥系明初建筑,是古京道上的重要津梁,一拱成形、双层砖拱、青石条铺面,跨度10米、长60米、高18米,体大面宽、车辙痕深、其势壮观,是滁州市级文保单位。
“西涧春潮”与“石濑飞琼”这两处景观,不仅是滁州山水文化的双璧,更见证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骆跃泉先生的专业解读,带领参与者穿越时空,感受自然与人文的永恒对话。
春潮化语的文化沙龙
诗韵千年今胜昔。时光穿越千年,今天的琅琊区在西涧街道西涧渡村,开发建设了“西西涧”农文旅项目,努力打造集近郊度假、乡村观光、农耕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个性化和美乡村产业综合体。
在西西涧研学中心,近二十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举办“春潮化语”主题西涧文化沙龙,围绕“韦应物与滁州山水文化的奠基”“韦应物的人生经历与西涧情结”“西涧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西涧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大家一致认为,韦应物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滁州期间创作的一百多首山水田园诗,奠定了滁州山水文化的基础,并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标。韦应物是西涧文化的奠基者,《滁州西涧》一诗是西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不仅赞美了滁州的自然风光,还体现了诗人在挫折中自我调适的坚韧心态,这种心态影响了后世文人对滁州的关注和向往。《滁州西涧》所呈现的自然真实美、意境美、宁静美和人文情怀,对提升全民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滁州应进一步加强发掘与研究,锐意创新与创造,打造西涧文化IP,推动滁州文旅融合发展。
沙龙举办期间,书法家许正波、画家吴德庆先生现场创作西涧主题书画作品,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朗诵韦应物诗《西涧即事示卢陟》、尹梦璧诗《西涧春潮》,滁州学院青年教师杨健博士则从文学的角度,对西涧相关主题古诗词进行了文化解读。
据悉,“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活动由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琅琊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具体承办,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滁州文化研究中心(滁州学院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滁州市水利局、琅琊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琅琊区文化和旅游局、滁州书画院、琅琊乡村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天之红祁门红茶滁州旗舰店、滁州慧众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滁州光大旅行社、滁州道艺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滁州市实验中学、滁州市琅琊路小学、滁州学院附属小学(市五小)、亭城读书会、滁州朗读者爱心公益协会等单位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协力支持。
西涧晨曲。摄像/何红安
“滁州古城行走”第二季启幕。摄像/滁州道艺城市运营
信息来源 | 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
编辑 | 王桂云
初审 | 吴天雄
审核 | 高晗雪
审签 | 周玲玲
主办单位 | 中共琅琊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 琅琊区融媒体中心
2025.5.14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