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当年到底哪根筋搭错了,要一头扎进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
1979年12月27日深夜,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苏联克格勃“阿尔法”和“泽尼特”两支特种部队,身穿阿富汗军服,在此悍然发动了代号“风暴-333”的斩首突袭。
短短40多分钟后,战斗就结束了——阿明和他两个年幼的儿子当场毙命。
苏联的新代理人——卡尔迈勒,随即走马上任。
莫斯科的大佬们松了一口气,为这场“教科书式”的外科手术举杯庆祝。
但就在同一晚,华盛顿,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笑了,他对卡特总统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预言:“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给苏联人送去一场属于他们的‘越南战争’了”。
布热津斯基为什么会这么说?
一场43分钟的特种作战,又为何会演变成一场埋葬红色帝国的十年之战?
因为苏联人一脚踏入的,与其说是一场平叛,不如说是一个由美国精心设计的“陷阱”。注意,这里的陷阱是带引号的,因为没有实锤的证据,只能说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怀疑。
那么,美国是如何疑似一步步设下这个横跨十年的陷阱的?
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又是怎样在这片贫瘠的山地里,流干了帝国的最后一滴血?

美国的陷阱与“养蛊”
布热津斯基的“越南战争”论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被迅速执行的庞大计划。
美国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解放阿富汗”,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苏联人在这里流血。
于是,一个代号为“旋风行动”的秘密计划,立即启动了。
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的就是这段历史的冰山一角。
一个来自德州、名叫查理·威尔逊的议员,利用他在国会拨款委员会的权力,疯狂地为这个秘密行动追加预算。
很快,援助给阿富汗“圣战者”的资金,就从最初微不足道的几千万美元,一路飙升到每年数亿美金。
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通过CIA投入了总计几十亿美金的巨款。
但美国的战略意图极其阴险。
他们给的武器,刚好够阿富汗的抵抗组织不被苏联彻底打死崩,但又绝对不够让他们赢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因为他们要的不是阿富汗的和平,而是一场旷日持久、高强度消耗的拉锯战;一场可控又漫长的代理人战争。
这也是他们为拖垮苏联这个老对手,所设下的最佳战术。

当然,美国自己是不会脏手的。
所有的钱和武器,都要通过一个“白手套”——巴基斯坦。
随着苏联入侵,彼时的巴基斯坦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在南亚的“前线国家”,海量的援助随之而来。而负责执行的,就是巴基斯坦那个神秘而令人胆寒的机构——三军情报局(ISI)。
但ISI拿了美国的钱,心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对巴基斯坦来说,西边的阿富汗从来不是心腹大患,东边的印度才是。
巴基斯坦军方的核心战略,就是确保阿富汗必须成为一个受自己控制的、纵深极深的“战略后院”,以便在未来与印度的决战中,有一个可以腾挪的地方。
所以,ISI在分配美国援助时,玩起了一套极其阴险的“养蛊”把戏。
他们故意无视那些世俗化的、温和的、或者可能搞“普什图民族主义”的抵抗派领袖。
相反,把美国提供的海量资源,包括“狮子份额”的援助,几乎全部、精准地喂给那些最极端、最原教旨、也最听巴基斯坦话的伊斯兰组织。
其中,他们最青睐的“蛊王”。
就是那个以残暴著称的军阀——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和他的“伊斯兰党”。
于是,一个诡异的链条形成了:
美国负责出钱,巴基斯坦负责“养蛊”;
双方各怀鬼胎,共同打造了这个日后震惊世界的恐怖主义温床。

在战争的前五年(1980-1985),苏联虽然打得非常狼狈,但凭借其“空中坦克”——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Mi-24 Hind)的绝对空中优势,依然牢牢控制着所有城市和交通线。
阿富汗游击队,在“雌鹿”的火神炮和火箭弹面前,几乎就是待宰的羔羊。
苏军的战术就是用“雌鹿”进行高空高速巡航,一旦发现目标就快速俯冲攻击。
游击队根本没有能威胁到它的武器。
直到1986年,战局被一个东西彻底改变了。
那一年,里根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终于批准了当时最先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毒刺”,进入阿富汗。“毒刺”的出现,就是那个收紧帝国坟场绞索的大手。
当阿富汗游击队员第一次扛着“毒刺”扣动扳机,三架不可一世的“雌鹿”直升机凌空爆炸时,苏联红军在阿富汗的天空,一夜之间就从猎人变成了猎物。
米-24那明显的发动机红外特征,使它成为了“毒刺”导弹最完美的靶子。
苏军的空中优势,几乎一夜归零。

帝国的崩溃三部曲
“毒刺”的降临,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让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的,是它内部早已发生的、系统性的崩溃。
第一重崩溃,来自经济的失血。
“毒刺”导弹的出现,让苏军的战机和直升机损失惨重,战争成本直线上升。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后来解密的报告,到1986年,也就是“毒刺”进入战场的前一年,苏联在阿富汗的总开销已经高达约150亿卢布。
而“毒刺”出现后,战争成本更是暴涨到每年超过40亿美元。
按道理讲,这笔钱,对一个超级大国来说,本身也不能算什么。
真正致命的,是来自油价的突然下跌。
80年代的苏联,早已不是那个以钢铁洪流著称的“工业巨人”,它已经沦为了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来换取宝贵外汇的“加油站”。
在苏联的出口总额里,燃料和电力的占比,从1970年的15.6%,疯狂飙升到了1985年的52.7%。
苏联的经济,已经和国际油价绑在了一起。
而就在苏联最需要钱来支撑阿富汗战争的时候,美国出手了——1986年,美国人成功说服了沙特阿拉伯,联手操纵国际油价,国际油价在短短一年内就暴跌了50%。
这是一把完美的“剪刀差”:
一边是“毒刺”导弹让战争开销疯狂上涨;
一边是“油价暴跌”让外汇收入断崖式下跌。
苏联帝国的经济循环,被活活掐死了。

第二重崩溃,来自政治的瘫痪。
经济在失血,苏联高层不是不想抽身,但他们已经僵化到无法动弹。
1982年11月,先是统治帝国长达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死了。接替他的是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可这位老克格勃在位仅仅15个月,就在1984年2月,也死了。
再接替他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忠实跟班——契尔年科。
结果他更短命,仅仅一年之后,1985年3月,他也死了。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克里姆林宫连续办了三场国葬,全世界的领导人都快把莫斯科的门槛踏破了,都是来“吃席”的。整个苏联陷入了领导层真空和令人绝望的政治瘫痪。
没有一个领导人有足够的权威和时间,去做出“从阿富汗撤军”这个艰难而正确的决断,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阿富汗这个戈尔巴乔夫口中的“流血的伤口”,一步步变成“致命的伤口”。

第三重崩溃,来自社会的溃烂。
1985年,当54岁的戈尔巴乔夫终于走上最高舞台时;
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烂摊子,更是一个被战争彻底撕裂了的社会。由于苏联官方长期掩盖战争真相,在起国内的宣传中,这场血腥的入侵被美化为“履行国际主义的神圣义务”。
这导致了一个极其残酷的后果:
那些从阿富汗战场上九死一生回国的苏联老兵,发现自己被整个国家抛弃了。
在1983年之前,苏联甚至不承认他们是参战老兵,得不到承认的他们只是被当作“前服役人员”。他们带着满身的伤病和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回家,却被社会视为异类。
这就是“阿富汗综合症”。
这些本应是“英雄”的年轻人,成了社会的边缘人。
他们开始酗酒、吸毒、家庭破裂,犯罪率极高。
而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国家对老兵的背叛,就像强酸一样,从根本上瓦解了苏联人民对国家和体制的最后一点信任。
帝国,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层面,同时烂透了。
坟场的幽灵与“养蛊反噬”
1988年,焦头烂额的戈尔巴乔夫,顶着军方和党内保守派的巨大压力,终于宣布:
将从阿富汗撤军。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辆苏军装甲车缓缓驶过阿姆河上的“友谊大桥”,从阿富汗的哈伊拉坦退回到苏联境内的铁尔梅兹。
苏军第40集团军司令——鲍里斯·格罗莫夫将军,是最后一个走过国境线的苏联士兵。
他走在桥中央,头也没回。

苏联人走了,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扔下了1.5万名士兵的尸体,耗尽了最后的国力。
他们以为,这场噩梦终于结束了。
但他们忘了,阿富汗的“坟场定律”是:每一个离开的帝国,都会留下新的祸根与后遗症。
苏联留下的第一个祸根,就是他们亲手扶上台的最后一任代理人: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有着“屠夫”之称的他,在苏联撤军后,奇迹般地又独自支撑了三年。但到了1991年12月,他的“大哥”苏联自己解体了,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彻底切断了对他的所有援助。
1992年,纳吉布拉政权土崩瓦解。
他自己试图逃往印度,但失败了,最终躲进了联合国驻喀布尔的办事处。
他就这样被软禁在联合国大院里长达四年。在这四年里,这位昔日的强权领袖,每天靠翻译英国历史学家——彼得·霍普柯克写的《大博弈》来打发时间。
1996年9月27日,另一支从战火中崛起的游击队,攻入了喀布尔。
他们的名字叫——塔利班。
塔利班的士兵冲进了联合国驻地,把纳吉布拉和他的兄弟拖了出来。
他们对纳吉布拉进行了残忍的阉割,然后又将他绑在吉普车后“游街示众”,最后把尸体吊死在总统府外的一个红绿灯杆上,示众了一天多。

这是苏联在阿富汗留下的最后遗产,也是阿富汗新一轮残酷内战的起点。
而第二个后遗症,则如同回旋镖一样飞向了美国。
苏联是被埋葬了,但美国通过巴基斯坦ISI“养”起来的那些“蛊”——那些被精心挑选的、来自全世界的“阿拉伯圣战者”,并不会因为苏联解体就地解散。
一个名叫奥萨马·本·拉登的沙特富商,正是在这场由CIA资助、由ISI执行的战争中,建立和锻炼了他的“基地”组织。
美国赢了冷战,却忘了清理战场。
当年,布热津斯基在接受法国《新观察家》采访时,曾被记者尖锐地问到:
你是否后悔武装了这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
布热津斯基听完,轻蔑地反问道:“什么对世界历史更重要?是塔利班还是苏联帝国的崩溃?是一些被煽动起来的穆斯林,还是中欧的解放和冷战的结束?”
而他做梦也想不到。
就在他说完这番话的短短几年后,2001年9月11日,这些“被煽动起来的穆斯林”,会用他们当年从美国那里学到的一切,劫持美国的民航客机,义无反顾地撞向纽约的双子塔。

小结
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是军事上的傲慢、政治上的僵化、和经济上的脆弱共同导致的。
当它把第40集团军派过阿姆河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它在阿富汗的山地里流尽了帝国的最后一滴血,最终加速了自身的解体。
但关于帝国坟场的故事没有结束,它埋葬了苏联,却也埋下了新的隐患。美国以为自己赢得了冷战,却没意识到,那些被自己扶持、被自己默许的力量,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它面前。
20年后,这场“胜利”的余波,演变成了另一场同样漫长的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就像一面镜子,它不生产悲剧,它只是忠实地放大了所有闯入者的傲慢与贪婪,然后静静地等待他们,在自己的坟墓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