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这片充满动荡的土地上,也门的故事常常被战争与苦难所掩盖。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是也门现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从1978年起统治也门长达34年,以狡黠的政治手腕和对权力的掌控被人们称为“也门之狐”。
然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领导人,却在2017年12月4日被他曾经的盟友——胡塞武装——击毙。这一结局令人唏嘘,也让人不禁探究:他为何会在与胡塞武装结盟后,反被盟友干掉?
1942年3月21日,萨利赫出生在也门萨那省一个名叫拜特·阿赫玛尔的小村庄。他的家庭属于宰德派什叶派穆斯林,这是也门北部一个重要的宗教派别。
萨利赫早年生活并不富裕,教育程度有限,但他凭借坚韧的性格和对权力的渴望,在军队中逐步崭露头角。20岁时,他加入了北也门的军队,并在1962年的也门革命中支持共和派,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基础。
1978年,36岁的萨利赫通过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上台,成为北也门总统。当时的北也门正处于内忧外困之中,部落冲突频发,经济落后,政权更迭频繁。
萨利赫上台后,以铁腕手段整合了军队和部落势力,通过家族政治和裙带关系稳固了统治。1990年,南北也门实现统一,萨利赫成为统一也门的首任总统。他的政治生涯中充满了权谋与妥协,他擅长在敌对势力间游走,利用各方矛盾维持自己的地位。
萨利赫的统治并非没有成就。在他掌权的34年间,也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治稳定,尤其是在统一后,国家版图得以完整。然而,这种稳定是以牺牲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为代价的。
腐败在他治下愈演愈烈,公共资源被家族和亲信把持,普通民众生活困苦。萨利赫的权力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一旦外部压力或内部矛盾加剧,这座大厦就摇摇欲坠。
胡塞武装的前身是一个名为“青年信仰者”的组织,由侯赛因·胡塞于上世纪90年代创立。侯赛因来自宰德派什叶派,主张复兴宰德派文化,反对萨利赫政府的腐败以及其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密切关系。
2004年,胡塞武装与萨利赫政府爆发冲突,侯赛因在当年被政府军杀死,但这并未熄灭胡塞运动的火焰,反而让其在北部地区扎根更深。从2004年到2010年,萨利赫政府与胡塞武装进行了六次大规模战争,双方伤亡惨重。
萨利赫将胡塞武装视为对政权稳定的威胁,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将其铲除。然而,胡塞武装依托北部山区的地形优势和民众支持,始终未被剿灭。这段时期的敌对关系,为后来萨利赫与胡塞的短暂结盟埋下了讽刺的伏笔。
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也门也未能幸免。民众走上街头,要求萨利赫下台,抗议其长期独裁统治和经济困境。与此同时,军队内部出现分裂,一些高级将领倒戈支持反对派。
2011年6月,萨利赫在萨那总统府遭遇炸弹袭击,身受重伤,被迫前往沙特阿拉伯治疗。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海湾国家与美国的斡旋下,萨利赫于2012年2月签署协议。
他正式辞去总统职务,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这一刻,萨利赫看似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野心从未熄灭。
萨利赫下台后,也门局势并未平静。哈迪政府软弱无力,无法有效应对国内的部落分裂和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胡塞武装趁乱扩张势力。
2014年9月,胡塞武装攻入首都萨那,推翻了哈迪政府。出人意料的是,萨利赫选择与胡塞武装结盟,共同对抗哈迪及其背后的沙特领导的联军。
这一联盟看似不可思议,毕竟萨利赫与胡塞武装曾是生死之敌。但在政治的棋盘上,利益往往胜过恩怨。萨利赫下台后仍保留了对部分军队和部落的控制权,他的支持者包括许多忠于他的军官和士兵。
对胡塞武装而言,与萨利赫合作意味着获得了宝贵的军事资源和政治影响力;而对萨利赫来说,这是一个重返权力中心的机会。2015年,沙特领导的联军介入也门内战,支持哈迪政府,萨利赫与胡塞的联盟在对抗共同敌人的过程中暂时稳固。
双方的合作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萨利赫的部队与胡塞武装联手控制了包括萨那在内的大片地区,给沙特联军造成了不小压力。然而,这段联盟的根基并不牢靠。
萨利赫是世俗派领导人,信奉实用主义,他的政治目标是恢复个人权力;而胡塞武装则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受到伊朗的支持,追求建立一个基于宰德派意识形态的政权。双方的合作仅仅是权宜之计,裂痕早已埋下。
2017年,萨利赫与胡塞武装的关系急剧恶化。随着战争的持续,胡塞武装逐渐壮大,控制了更多的领土和资源,而萨利赫的影响力却在缩小。
双方在权力分配、军队指挥权以及战后也门的未来愿景上矛盾日益加深。胡塞武装指责萨利赫的部队不愿全力作战,而萨利赫则认为胡塞试图将他边缘化,剥夺他的实际权力。
2017年11月,萨利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公开宣布与胡塞武装决裂,呼吁也门人民反抗胡塞的统治,并表示愿意与沙特联军对话。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胡塞武装。
在胡塞看来,萨利赫不仅背叛了联盟,还试图通过投靠沙特重新掌权,这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了致命威胁。11月底,萨那街头爆发激烈交火,萨利赫的部队与胡塞武装展开血战。
2017年12月4日,萨利赫试图逃离萨那,前往其家乡所在的北部地区。然而,他在途中遭遇胡塞武装的伏击,被当场击毙。
据报道,胡塞武装随后公布了萨利赫尸体的照片,宣称这是对“叛徒”的惩罚。萨利赫的死讯传出后,他的支持者迅速溃散,胡塞武装进一步巩固了对萨那的控制。
萨利赫与胡塞武装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双方并无共同的意识形态或长远目标,只是因为面对共同的敌人——哈迪政府和沙特联军——而暂时走到一起。
萨利赫希望借胡塞之力重返权力巅峰,而胡塞则需要萨利赫的军事支持来对抗强敌。一旦外部压力减弱或利益分配失衡,这种联盟必然分崩离析。
萨利赫试图与沙特联军合作,这一决定成为压垮联盟的最后一根稻草。对胡塞武装而言,沙特是他们的头号敌人,萨利赫的倒戈不仅是对盟友的背叛,更是对胡塞生存的直接威胁。在也门的权力斗争中,背叛往往意味着死亡,萨利赫显然低估了胡塞的决心和能力。
随着战争的推进,胡塞武装的实力逐渐超过萨利赫。胡塞依托伊朗的支持,拥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而萨利赫的影响力却因长期脱离权力中心而削弱。
当胡塞不再需要萨利赫的支持时,他从盟友变成了累赘甚至威胁。胡塞选择除掉萨利赫,既是出于报复,也是为了清除潜在的竞争对手。
萨利赫被称为“也门之狐”,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冒险与赌博。他习惯于在各方势力间左右逢源,这种策略在过去帮助他巩固了权力,但在与胡塞的博弈中却失算了。
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操控能力,却未料到胡塞早已不是当年的弱小叛军,而是一个不容妥协的对手。
萨利赫的死标志着他政治生命的终结,但也门的乱局并未因此平息。他的离去削弱了世俗派力量,却让胡塞武装和沙特联军之间的对抗更加尖锐。
截止2025年6月,也门内战仍在持续,胡塞武装控制着北部地区,而哈迪政府在南部苟延残喘。战争导致了数十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也门的人道主义危机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灾难”。
萨利赫留下的遗产是复杂的。他在位时带来了短暂的稳定,却未能解决也门的根本问题——经济落后、部落分裂和宗教冲突。
他的统治方式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种子,而他与胡塞武装的结盟与决裂,则是这种动荡的缩影。在权力与背叛的游戏中,萨利赫最终输得一败涂地。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