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儿女受苦几十年,41年后方知父亲伟大,言行催人泪下

16岁的吴学成被老师罚站了,她闷闷不乐地回到家,突然与父亲冷峻的目光相遇:“东西送到了吗?”

1949年,吴石即将赴台。

这段时间,吴学成明显感觉到家里有种紧张,能让人窒息。这个年纪的功课稍微有些繁重,学习到深夜她才沉沉睡去。

睡梦中,吴学成好像又听到了父亲唤她的声音,因为最近都是这样。她虽睡得很沉,但一听见这声呼唤便机械式地从床上坐了起来。

学成揉了揉眼睛,父亲果然就站在面前,用冷峻的目光命令着她。随后将一卷图纸塞到她手里,要求她立马送到一个指定的地点。

这样的图纸,吴学成曾经送过多次,她也偷偷打开看过,但是根本就看不懂。这一次,她也不打算偷看了,穿上衣服直接就出了门。

走在街上,吴学成才发现时间还在凌晨。看着幽深的街道,她并不知道自己参与了历史的荣光,内心里尽是恐惧和茫然。

完成任务后,天已经亮了。

学成突然意识到上学快迟到了,于是赶紧回家去拿书包。当她气喘吁吁推开门时,父亲正在大厅里看报,听见响动突然抬起头。他的目光依然冷峻,立马问道:“东西送到了吗?”

吴学成点了点,飞快跑进自己的房间拽着书包就出了门。她一路跑向学校,眼泪禁不住往下掉,父亲的言行伤害了她,她觉得父亲更应该先关心自己的安全与学业,而不是确定她有没有把东西送到。

从此以后,吴学成与父亲便有了隔阂。

1949年8月,吴石赴台,吴学成再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冷漠”。

由于她和弟弟尚未成年,父母决定将她俩带往台湾,而哥哥姐姐就留在大陆。出发的头天晚上,父亲给哥哥韶成只留下了20美元,对于在上海读书的姐姐兰成,连这种微薄的物质交待都没有。最后走的时候,他才对送行的哥哥说:“解放后要是遇到困难,就去找何康(吴石好友何遂的儿子,我党人员)”

吴学成默默地关注着这一场离别,她认为自己无法理解这种残酷的切割,父亲对她来说越发陌生。

1950年6月,随着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响起,吴石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王碧奎也随之被抓了,吴学成和弟弟被赶出了吴公馆,只能流落街头,一夜之间,吴学成听见所有人都骂她们是“匪谍之子”。

弟弟被吓哭了,吴学成含着泪不敢哭,她去找父亲曾经的部下。昔日里的那些叔伯都是和蔼可亲的,可这一次,他们却横眉冷对,叫嚣着让她赶紧“滚”。

没有办法,吴学成只好带着弟弟在街头流浪,靠捡拾别人丢弃的东西为生,偶尔被警察发现,他们都二话不说就把她刚想捡的东西踩到脏烂,嘴里还不停地骂骂咧咧。

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看着已到学龄的弟弟,吴学成一咬牙嫁给了大自己15岁的男人,她在日记里绝望地写道:“我就像被用完就扔掉的情报。”

弟弟的学业还算不错,这让吴学成一路咬牙挺住,终于将弟弟送去了美国留学。送弟弟上轮船的时候,学成向他坦白了一件事:“弟,姐给你喝的咖啡其实是用当归头煮的。”

“知道,姐。那可是我记忆里最温暖的味道,等我回来。”看着弟弟上船的背影,吴学成流下了长久以来唯一欣慰的泪水。

1981年,吴学成兄妹四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他们相约在了洛杉矶。

见面后,面对哥哥和姐姐,吴学成像是找到了依靠。她泪如泉涌,将多年的苦楚悉数倒出,其间更有对父亲的不解和埋怨。

姐姐不停地安慰着她,大哥更是告诉了她一些她和弟弟从来不知道的事。

大哥说,父亲是伟大而高尚的。随后便向学成和弟弟详细描述了父亲如何传递情报,如何将老蒋舟山的布防图藏于《本草纲目》里。当然,还有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

吴学成听着听着突然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些?”

哥哥说因为他手中有本解读父亲所有行为的“电码本”。

只见吴学成“嗖”地站起身,痛苦地埋怨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电码本’,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承受那么多苦难?”

兄妹四人的聚会“不欢而散”,在吴学成的心中,又增添了一抹对哥姐的怨。

1991年,吴学成在香港乘坐飞机,为了打发机上的时间,她随意翻看了一份《大公报》。突然,她愣住了,身体像被闪电击中。

缓了好一会儿,吴学成才专注地看起了报纸。那是一篇解密文章,里面提到了父亲的名字,说金门之战时,因为父亲送的兵力部署图,提前作了预案,避免了我10万解放军的伤亡。

吴学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又看了一遍文章,抬起头时,早已泪如雨下。

“东西送到了吗?”几十年了,那句冰冷的问话又在她耳边响起,这一次,吴学成对这句问话有了全新的认识。

她错了,她将父亲的“冷酷”埋怨了半生,如今这“冷酷”竟然和“大爱”连在了一起。

吴学成将那篇文章贴在自己的心口,第一次感受到了“吴石”两个字带给她的暖意。

兄妹四人又聚在了一起,他们决定重新整理父亲的遗物,弟弟健成意外发现了一封家书,里面写着父亲关于自己选择的答案:“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

而后又打到了一张纸条,上书:“学成吾女,以国家为重。”

家书和纸条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吴学成内心的深锁,一时间,他积压多年所有的困惑和埋怨都烟消云散了。她突然明白,父亲一直用沉默在爱着自己。

吴学成不再是承受痛苦的后人,她决定做一个续写父亲精神的践行者。

她和姊妹们将“电码本”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将父亲用过的钢笔和戴过的眼镜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将纸条捐赠给了纪念馆,又将父亲家书中“吾之选择,非为党派,实为苍生”刻在了印章上,盖在“吴石教育基金会”的每一份资料上,代代相传。

父亲无形的信仰成了有形的符号,吴学成把自己变成了那个讲述者,她说:“我的父亲并不是不爱我,他是把爱分给了万千中华儿女。”

2000年,吴学成亲自将父亲吴石将军和母亲王碧奎的骨灰奉回大陆,葬于他的挚友何遂将军的墓旁。墓碑刻字也迎合了吴石将军牺牲时吟诵的诗作:“丹心在兹,与山河同。”

站在墓碑前,吴学成平静地说道:“爸爸,曾经我认为的苦难,如今都是勋章!”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历史   催人泪下   言行   儿女   牺牲   年后   父亲   弟弟   电码本   东西   哥哥   冷峻   家书   兄妹   姐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