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5年前就心知肚明,为什么仍被稀土卡了脖子

这两天,美国取消了乙烷、EDA软件的出口限制,在关税战中释放了一个缓和的信号。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希望用这种让步(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筹码),换取中国的稀土供应能恢复。

美国这样一个在科技上足够强大的国家,竟然被卡了脖子,这种事是很罕见的。

印象中,只有1974年欧佩克石油禁运,可以说美国被卡住了脖子。

但那一次是突发事件,稀土并不是这样。

在2010年,美国上上下下,其实已经意识到了稀土供应的问题,也都清楚中国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

那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美国为什么无所作为呢?


2010年,稀土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中国决定,减少稀土出口配额,当时也有人说惩罚日本,这的确是一个原因。

但背后,其实也是稀土资源长期贱卖的现实,让中国不得不做出改变,至少要夺回一部分话语权。

中国的稀土提炼技术在1975年突破,此后产能大幅提升。

80年代开放之后,迅速就成了全球稀土供应的王者。

而在1950-1980年代,这个角色一直是由美国的芒廷帕斯矿山扮演,它供应了全球90%的稀土。

中国的稀土产量爆发增长后,芒廷帕斯的存在感便一路走低。

这个矿山勉强坚持到了2002年,在一次管线泄漏事故后,直接关停了。

芒廷帕斯的命运,当时在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反响。

因为在美国开采、冶炼稀土,已经无利可图。有了中国廉价、充足的稀土产能,美国企业也不想辛苦挖矿、冶炼了。

尤其是稀土冶炼环节,环保压力极大。

对于中国的接盘,美、日企业是幸运的。

考虑自己在磁体、电机、军工等下游产品上的优势,美、日、欧盟认为,只要霸住资源、产品两端,就足够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1985-2010年,中国接管了全世界的稀土供应,但却一直没有稀土的定价权。

由于早期的环境法规还不完善,稀土开采、提炼造成的环境成本,远远大于出口赚来的外汇。很多人觉得心疼。

在出口配额制度下,还有大量的稀土走私。

中国当然也清楚地稀土行业的问题,早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购买外国的设备、机器,搞生产、搞加工,得靠稀土换取外汇。

到了2010年,中国已经不需要让稀土再承担这个责任,调整就是必然的。


中国调整出口配额后,稀土价格一路暴涨。

当时美国做了两件事。

一是和日本、欧盟一起向WTO起诉,说中国的出口配额制度违反了世贸规则,要求中国放开稀土供应。

二是打造稀土供应链。

第一件事成功了。

美国、日本、欧盟赢得了诉讼,中国自2015年1月1日起,彻底取消了出口配额制。

但是,对美国却是悲剧的开始,我们后面会说。

第二件事顺利启动了。

美国重了关闭多年的芒廷帕斯矿上,此时的芒廷帕斯,已经在2年前转移到了莫利矿业(Molycorp)旗下。

而莫利矿业推出一个庞大的计划,在美国打造一条从开采、加工、分离、提炼一直到稀土产品的全产业链。

稀土价格暴涨为这个计划提供了更大的额可能,它的股价也随之大涨。

有了资本加持,莫利在全球哐哐布局。

它与日本大同特殊钢、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成了合资企业,收购了加拿大的Neo Materials技术公司、爱沙尼亚稀土加工商AS Silmet。

并且与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实验室签订研发协议,开发商用永磁体。

它与澳大利亚的莱纳斯也有深度合作。

说美国没有稀土战略是不对的,莫利矿业做的事,相当于在中国之外重新构建了一条稀土供应链。

而美、日企业又手握众多稀土产品专利,包括永磁体。

如果中国不在稀土产品上实现突破,比如汽车、电子产品,稀土产业就会被锁定在环保压力最大、收益不高的冶炼环节。


实际上,中国的稀土优势在2010年已经确立,这不仅让美国企业意外,联邦、国会也反应强烈。

美国并非无动于衷。

2010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问责局(GAO)专门针对稀土,审查了国防部门的稀土供应问题。

问责局当时发了一份报告,美国在稀土的各个环节,几乎100%依赖进口,并且大部分材料依赖单一的来源。

报告发布后,众议院很快通过了《艾克斯凯尔顿国防授权法案》、《2013年国家战略和关键矿产政策法案》。

就是为了防止被卡脖子,尤其是先进武器制造。

美国人对风险有高度警惕性,媒体天天唱衰美国。在这样的环境下,稀土有预案也不奇怪。

1980年代后,美国一直有一个关键矿产计划,要求对稀土这样的矿产也要求进行战略储备。

但是执行的很不好。

因为美国始终有一个观点,认为市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这种观点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勉强成立,2017年后,美国不想搞自由贸易,对全球化也意兴阑珊,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美国意识到了风险,但还是失败了。

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国防对稀土虽然存在需求,但在稀土总消费量中占比不到5%(2013年数据)。

澳大利亚有矿,它还有一家公司叫莱纳斯,在马来西亚有提炼加工厂,日本在磁体生产上也没问题。

当时不至于让它断供。

在众议院的催促下,美国国防部门在2013财年做了一份评估,认为除了钇之外,不用担心稀土问题。

国防部的自信,也来源于莫利矿业,2010年,正在打造一条“从矿山到磁体”的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如果莫利计划成了,一切也都解决了。

当时国会要求每两年开一次听证会,国防部门甚至不去。

事实上,当时位于宾夕法尼亚的美国电子能源公司生产的钐钴永磁体、氖铁硼永磁体,需要的镝、铽都从中国进口。


美国在稀土供应上的自信,说是大意也行,说是傲慢也不为过。因为自二战后,还没有一个国家会卡住美国的脖子。

他们永远不会想到,2025年会被稀土卡了脖子。

二是能力不足。

美国、澳大利亚的环保政策都极为严格,建设一个稀土加工、提炼工厂,审批很难,更重要的事,辛苦建起了工厂,还不一定赚钱。

因为相比中国稀土的成本优势,美国的产能、提炼技术实在上不了桌。

在犹豫的时候,又一个暴击来了。

2011-2015年,由于美、日、欧盟在WTO胜诉,中国重新恢复了稀土供应,加上全世界金属价格大跌,稀土价格也大跳水。

好处是美、日的稀土危机解除,坏处是莫利矿业直接进入了ICU。

不仅稀土加工厂没有建起来,还负债17亿美元,2015年最终宣布破产后,美村在稀土上的希望,全部落空。

2015年,一名叫做利廷斯基的基金经理,来到了莫哈韦沙漠深处的芒廷帕斯,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深182米的大水坑。

对采矿一无所知的利廷斯基只花了2050万美元,就拿下了芒廷帕斯。

收购的财团中,有一个没有投票权的小股东,来自中国。正是在这个小股东的帮助下,芒廷帕斯2017年重建了生产线。

后来也成了美国在2025年唯一还在运营的稀土矿。

这场暴击后,美国稀土产业布局始终没有大进展。

在澳、加、日等友岸企业的配合下,勉强维持着一个规模较小的供应线,中国则继续占据着绝对优势。


2013年,美、日、欧盟在WTO对中国的稀土配额制度进行诉讼的时候,另一场稀土的官司也在进行。

麦格昆磁天津有限公司,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了苏州瑞泰金属有限公司。

这个麦格昆磁,最早是美国通用汽车的一个“磁铁部门”,拥有磁粉、磁体技术,也是全球粘结钕铁硼磁粉的发明者。

日本在烧结钕铁硼上的专利最多。

在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下,麦格昆磁在21世纪初也搬离了美国,甚至日本的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也在中国建厂。

源自美国的麦格昆磁,并不是唯一对中国进入稀土下游进行遏制的企业。

当时的稀土专利巨头日立金属,也利用钕铁硼的专利技术,对中国的钕铁硼生产企业进行“专利绞杀”。

专利正常有效期为20年,日本企业为了垄断这一优势,通过“无效添加”,不断延长专利期限。

相当于在麻婆豆腐加一点花生碎,然后专利期限就延长了。其他饭店想做麻婆豆腐,就要交一笔专利使用费。

中国很多稀土磁体因为没有专利授权,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从麦格昆磁、日立金属提起的诉讼会发现,在2010年后,中国的稀土不仅在开采、冶炼环节遥遥领先。

在稀土金属、材料制造上,也迅速崛起了。

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机中用到的稀土磁体,供应充足。

金力永磁等企业先后进入了特斯拉供应链,之后也反哺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产业。

莫利矿业一直想打造矿山到磁体的供应链,最终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芒廷帕斯矿山在2017年重启后,再次成为美村的希望。

实际上,在2018年的关税战中,中国完全可以打稀土这张牌,但是当时选择了克制。

美国也再次开始了稀土计划。从2020年开始,粗略统计,至少投入了4.39亿美元。

这不是开玩笑。

稀土产业并不大,它不像芯片行业那样,一个工厂百亿美元起步。

正是因为小,又很重要,导致重新构建这个产业链相当难,如果无法商业化生产,并获得利润表,没有投资会进来。

美国的企业一直很担心,在中国巨大的成本、产能优势面前,分分钟都有破产风险。

这件事如果政策不兜底,是无论如何搞不下去的。

尤其是开采、冶炼环节。

粗略梳理了一下目前的进展,尤其是美国在重稀土提炼这个环节,美国现在已经起步了。

1、2022年,MP材料的重稀土加工项目2022年启动,美国国防部门给了一份3500万美元的合同。

2、澳大利亚莱纳斯在德州建立了重稀土分离厂,生产镝、铽,美国国防部先后给了2.58亿美元的合同,预计在2026年形成生产能力;

3、澳大利亚战略材料公司,可以生产高纯度的稀土金属,在韩国有一家冶炼厂,为美国的诺维昂磁体公司生产钕铁硼合金。

4、尤核稀有金属,也在建立稀土元素分离工厂;

5、能源燃料公司,在犹他州有一个白梅萨工厂,可以提取钕、镨元素,2024年6月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6、美国稀土公司,2025年1月,生产出了镝,但纯度只有99.1%,与中国的技术仍然有较大差距。

此外,美国在稀土开采上,也有多家公司,比如美洲稀土在怀俄明、亚利桑那发现了稀土矿。

德州的圆顶矿,计划在2026年投产。加州的科罗苏姆稀土矿,与芒廷帕斯相距不远,之前被搁置多年,现在也批准复产。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即使美国在稀土提炼取得了突破,产能仍然很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10年,当时美国问责局评估,需要1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建稀土产业链。

现在行动仍然需要10年。

且美国稀土的终局,未来可能和造船一样,因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只能变成一个国防生产基地。

保持基本的需求,无法在商业上竞争。

因为美国现在几乎没有大学开设稀土相关专业,冶金、制造等专业,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财经   心知肚明   稀土   美国   脖子   年前   中国   磁体   永磁   日本   专利   澳大利亚   国防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