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韩国首都的名称改动闹得挺大,原本大家熟悉的“汉城”突然要换成“首尔”,而且韩国政府还特意跑来找中国,说希望咱们这边也跟着改改称呼。其他国家呢?他们好像都没收到这种正式要求。这事儿一出,好多人纳闷,为什么单单盯着中国呢?
首尔这地方,古时候就有人住,从考古上看,汉江边上四千多年前就有聚落了。最早的历史记录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那时候朝鲜半岛上有三个王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首尔这片地属于百济的范围,叫作慰礼城,或者威例城,是百济的首都。
后来475年,高句丽打过来,把这儿占了,改名叫北汉山郡,还叫南平壤,因为高句丽的首都叫平壤,这边是南边的。到了新罗时代,又叫汉州或者汉城州。总之,这名字从古时候就跟“汉”字沾边,源头是汉江,汉江的“汉”不是指中国汉族,而是古代朝鲜语里一个表示“大”的意思。
918年高丽王朝建立,把这儿叫南京,因为高丽的首都是开京,这边是南边的陪都。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朝鲜王朝,他觉得开京风水不好,就把首都迁到汉阳这儿。汉阳是汉江北边的意思,阳气足,有利于王朝兴旺。
李成桂给新都城取名汉城,既是沿用旧称,也有点向明朝示好的味道,因为朝鲜王朝一开始就认明朝当宗主国,汉城这个汉字名就这么传到中国了。中国古籍里直接用“汉城”记录,没啥问题。朝鲜王朝五百多年里,这名字一直用着,官方文件、地图啥的都这么叫。
不过,朝鲜王朝时期,韩国人自己不完全用汉字,他们有自己的语言。1443年,世宗大王发明了谚文,就是现在的韩文,目的是让老百姓容易识字,因为汉字太复杂,贵族用得起,平民多是文盲。
谚文推广后,韩国人开始用本土发音叫首都,叫“서울”,读作“Seoul”,意思就是“首都”。但官方还是用汉字汉城,因为受中国影响深,朝鲜自称“小中华”,从制度到文化都模仿中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韩国没了主权,日本把汉城改名叫京城,韩语读作“Gyeongseong”,日语读“Keijo”。日本人这么改,一是为了切断韩国跟中国的文化联系,因为“汉城”里的“汉”让他们联想到中国,他们想把韩国变成日本的一部分。
二是京城这个词在日语里就是“首都”的意思,简单直接。日本殖民35年,在首尔建了不少东西,但也推行奴化教育,强迫韩国人学日语,改日式名字,拆毁韩国古迹,盖上自己的建筑。
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光复。南方成立大韩民国,首都还是这儿,但韩国人不想再用日本的京城,也不想完全沿用汉城,因为汉城带着汉字的痕迹,提醒他们过去的从属关系。他们正式用韩语“Seoul”作为官方名,意思是本土的“首都”。
英语、法语啥的都直接音译成Seoul,日本人用片假名“ソウル”。但中国呢,还继续用“汉城”,因为咱们用汉字,历史书里就这样写,地图上也这样标。韩国人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因为中韩还没建交。
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经济起飞,成为发达国家,自信心爆棚。他们开始追求文化独立,不想再被看成中国的影子。
首尔的中文名“汉城”成了眼中钉,因为发音跟“Seoul”差太远,韩国人读“Seoul”像“搜哦”,中文“汉城”读“hàn chéng”,完全不一样。而且“汉”字容易让人想到中国汉族或者汉朝,韩国觉得这隐含着历史从属感。他们想摆脱这种印象,建立现代韩国形象。
于是,2004年,首尔市政府成立专家小组,讨论怎么改中文名。他们选了“首尔”,因为“首”意思是首要的,“尔”发音接近,合起来读“Shǒu ěr”,跟“Seoul”有点像。2005年1月19日,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正式宣布这个决定,还专门通知中国外交部,希望中国官方文件、地图、书籍都改成“首尔”。
李明博说,这能避免混淆,也能体现韩国文化自主。中国外交部很快就同意了,2月4日就回应,说基于睦邻友好原则,客随主便,从官方层面逐步替换。之后,中国地图、教科书啥的都改了,现在大家说首尔都习以为常。
现在来说为什么只要求中国改。简单说,其他国家没必要,因为他们从来没用“汉城”。欧美国家用罗马字母,直接音译“Seoul”,从1945年后就这样。日本用片假名,也跟“Seoul”发音一致。东南亚国家要么用音译,要么不怎么用汉字。
只有中国和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地方用“汉城”,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影响最大。韩国历史上当过中国附属国,从高丽到朝鲜,都受中国册封,文化上依赖汉字。韩国人觉得,改中国称呼是最关键的,能彻底切断那种历史联系。其他小国就算用旧名,影响小,不值一提。
这事儿反映出韩国对文化独立的追求。他们从光复后就开始去汉化,60年代试着在身份证上只用谚文,结果名字重复率高,闹出不少麻烦,只好又加回汉字。
现在韩国身份证上还有汉字。教育里汉字也保留,虽然不强制,但很多地方离不开。韩国节日像中秋、春节,跟中国类似,韩服和汉服也有相似点。这些都说明文化影响深,但韩国想突出本土特色,尤其经济强了后,更不愿被贴上中国附属的标签。
中国同意改名,也体现了外交灵活。两国建交后,关系发展快,经贸合作多,韩国是中国重要邻国。改个名字不算大事,还能促进友好。改名后,中韩文化交流没受影响,反而韩流在中国流行,韩剧、K-pop到处是。中国游客去首尔也多,首尔旅游业受益。
当然,韩国国内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改名。有些保守派觉得“汉城”承载中韩交流历史,改掉是抹杀过去。但主流意见是支持的,认为这有助于全球统一品牌。首尔现在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上千万,经济发达,高科技产业强,像三星、现代啥的总部都在那儿。
这事儿还牵扯到民族心理。韩国历史上被中国影响大,但也想证明自己独特。从发明谚文开始,就在努力本土化。改名是这种努力的延续。相比之下,中国作为汉字发源地,对地名有自己的传统,但尊重邻国意愿,也显示了大国风度。
总的看,这不是单纯改名,而是文化认同的博弈。韩国通过改名,强化独立形象,中国通过同意,维护睦邻关系。十几年过去,现在说起首尔,大家都自然接受了。但回想起来,这事儿提醒我们,历史和文化总在影响当下。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