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太原市持续出现 35℃以上高温天气,极端高温不仅考验着城市运行的 “温度”,更直接关乎居民的身体健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将高温天气健康防护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内容,尤其针对老年人、运动人群等重点群体,从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科学防护等维度落实 “早干预、早指导” 的服务理念,让健康守护更有 “穿透力”。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是高温天气下的高风险群体,这与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慢性病患病率高密切相关。结合 2025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老年人分类分级健康管理要求,我们特别提醒老年朋友注意以下要点:
基础健康监测要 “加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高温时段应增加测量频次 —— 夏季血压易因血管扩张出现波动,糖尿病患者则需警惕脱水导致的酮症酸中毒。老年人家中可常备电子血压计、血糖仪,每天固定时段测量并记录,若发现收缩压低于 90mmHg 或空腹血糖超过 7.0mmol/L,应及时到院联系专业全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居家环境要 “调温不贪凉”。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 26-28℃,避免直吹身体;使用风扇时可在前方放置一盆凉水,提升降温效率。清晨和傍晚开窗通风各 3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饮食补水要 “少量多次”。每天饮水量保持在 1500~2000ml,以温凉的白开水、淡茶水为宜,避免一次性猛灌。早餐可搭配绿豆粥、燕麦粥等杂粮粥,午餐增加冬瓜、黄瓜等利水蔬菜,晚餐适当减少主食量。患有心衰的老人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外出活动要 “避峰防晒”。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尽量避免外出,确需出行时穿戴浅色透气衣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建议选择室内活动场所,参与由老年科医生指导的适应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等,既保证活动量又避开高温风险。
高温天气下,运动爱好者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中暑、热射病等急症。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主动健康管理” 理念,我们给出科学运动建议:
时间选择要 “见缝插针”。推荐在清晨 5-7 点或傍晚 7 点后运动,此时气温较低且紫外线较弱。运动时长控制在 30-40 分钟,强度以 “微微出汗、能正常交谈” 为宜,避免马拉松、长距离骑行等耐力项目。运动前可查询当日体感温度,当预报超过 35℃时应改为室内运动。
装备补给要 “专业到位”。穿着速干面料运动服,佩戴透气遮阳帽和防紫外线墨镜。运动前 1 小时饮用 500ml 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运动中每 15 分钟补水 100~150ml,运动后别急着喝冰饮,可先含服少量温水再逐步补充。有条件的可携带便携式降温喷雾,感觉不适时对准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喷洒。
身体信号要 “高度警惕”。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皮肤湿冷等症状时,立即停止运动并到阴凉处休息,解开衣领散热,可服用藿香正气水(高血压患者慎用)。若出现体温超过 38.5℃、意识模糊等情况,旁人应立即拨打 120,同时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运动人群可定期到我院全科门诊做心肺功能评估,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运动方案。
特殊人群要 “分级管控”。肥胖者、高血压患者、有过中暑史的人,高温天运动强度需降低 50%;糖尿病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建议运动爱好者建立运动健康档案,由全科医生结合年度体检数据(包括新增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高温天气是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 “突击测试”,我们将持续深化 “科普教育与基本公卫服务融合” 模式,将健康防护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用专业守护让每一位市民安全度夏。
- END -
撰稿:预防保健科
编审: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邵蕊菁
责编: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王 斌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