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启。老人们常念叨:“入伏不补,秋冬受苦”,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
夏天阳气旺盛,都浮在体表,人体反而容易觉得外面热、里面虚(尤其是脾胃)被湿气困着,加上空调冷饮的“侵袭”,很容易变得懒洋洋、没胃口。这时候如果只顾着清热解暑,忽略了补充体内的阳气(正气),等秋冬天气转凉,身体储备不足,就容易感觉更怕冷、不舒服。
入伏后的“补”,讲究的是“清补”或“温补”:既要祛湿解暑,更要扶助阳气、强健脾胃,为身体打下基础。沐沐推荐3道家常 “扶阳汤”,食材家常、做法简单,助你温润补养,安稳舒适度三伏!
1
节瓜墨鱼汤: 祛湿护阳的“正气”之选
明天大暑,想消暑、湿热、又不伤正,一碗鲜甜的正气节瓜汤刚刚好。
岭南地区称节瓜为“正气瓜”!它性子平和,最大的特点是:清热祛湿但不寒凉,能帮我们驱散暑湿,又能护住体内阳气、滋养津液、养胃生津,符合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养生智慧。
搭配健脾祛湿的眉豆、花生,温补的墨鱼干、瑶柱,以及富含胶质的鸡脚和猪骨。这碗汤温和扶助正气(阳气)、健脾又祛湿,一举多得!特别适合夏天容易感觉乏力、胃口差、脾胃还有点弱的朋友。
【食材】节瓜1个、墨鱼干1片、眉豆50克、花生30克、瑶柱(干贝)6-8粒、鸡脚6只、猪骨(扇骨或脊骨)1斤、蜜枣2个、姜
【做法】
1. 眉豆、花生泡1-2小时,墨鱼干、瑶柱加几片姜泡1小时左右(去腥增香)墨鱼干剪条。猪骨、鸡脚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焯水。
2. 除节瓜和蜜枣外,所有食材放入汤锅,加足水。小火慢煲1小时。放节瓜块,再煮30分钟。
3. 关火前15分钟,加入蜜枣(甜味不会盖住食材的鲜)最后加点盐调味即可。汤色奶白或微黄,清甜鲜美中特别好喝!
2
泥鳅豆腐萝卜汤:温中益气的“平民参汤
泥鳅,在民间被誉为 “水中人参”!中医认为它性平、入脾经,有 “暖中益气” (就是温补脾胃的阳气)、补虚损、祛湿邪的作用。特别适合三伏天感觉中气不足、稍微吃点凉的就肚子不舒服,或体质偏虚的朋友。
搭配暖胃的生姜、健脾消食的白萝卜、营养的鸡蛋和嫩豆腐。这碗汤温补不燥热,能很好的扶助中焦阳气,强健脾胃。
【食材】泥鳅6-8条、白萝卜半根(切丝)、鸡蛋1-2个、嫩豆腐1小块(可选)姜4-5片、枸杞 适量、白酒(或料酒)1瓶盖
【做法】
1. 泥鳅处理:盆中撒一大勺盐,盖盖静置几分钟。倒大量淀粉(或面粉)揉搓去除粘液,冲洗干净(记得去内脏)。
2. 锅烧热放油,下姜片煸香。放入泥鳅,中小火煎至两面微金黄(约5分钟)。
3. 冲入滚烫的开水(汤色奶白的关键)!放入煎好的鸡蛋。大火沸煮5分钟至汤色变白。放白萝卜丝,中火再煮10分钟。
4. 最后5分钟放嫩豆腐、盐、白胡椒粉,撒入枸杞、葱花,关火。汤色奶白,味道鲜美醇厚,泥鳅肉质细嫩。
3
黑豆杜仲红枣饮:温肾扶阳强筋骨
这碗茶水侧重 温补肾阳。中医认为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夏天出汗多、消耗大,加上贪凉容易伤肾阳,可能导致腰膝酸软、精力不足、怕冷等...
杜仲性温,是补肝肾、强筋骨的良药。黑豆入肾经,能补肾、活血。搭配健脾祛湿的茯苓、补气血的桂圆和红枣,这碗茶饮能温和扶助肾阳,兼顾健脾益气。特别适合久坐腰酸、容易疲劳、或本身有点怕冷的朋友。
【食材】黑豆30克、杜仲10克(掰成小块更易出味)、茯苓15克、桂圆8-10颗、红枣 5颗(去核,不易上火)
【做法】
1. 黑豆提前泡2小时,所有食材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养生壶中。
2. 加清水约1.2升,选 “养生汤”或“花茶”模式,煮30-40分钟即可(可重复煮1-2次)。
沐沐的碎碎念:
1️⃣顺应时令: 3款“扶阳汤”,顺应了夏季既要祛湿解暑、更要养护阳气的需求。节瓜汤平和护阳,泥鳅汤温中补阳,杜仲茶温肾扶阳
2️⃣ 因人而异(必看!): 燥热体质(经常上火、长痘、便秘)或感冒发烧时,慎用泥鳅汤和杜仲茶,可选节瓜汤、苦瓜汤(清热养阴)更适合燥热体质。
3️⃣ 非医疗替代: 本文分享家常饮食经验,不替代专业医学建议。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体质,请咨询医师。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