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新传:嘎子哥回来了,还是扎胎那一套

在那荷花飘香、芦苇荡荡的白洋淀,本是抗日英雄少年张嘎子驰骋之地,鬼子抓他,他就藏进芦苇荡,手持驳壳枪,英雄气盖世。谁承想,八十年后,白洋淀的故事依旧精彩,只是“敌人”从当年的日寇变成了过路的游客,而“嘎子哥”则换上了皮短裤、太阳镜、操着地方口音,手里不拿驳壳枪,而是锃光瓦亮的……钢钉。

事情要从一位高速路上下来的顾客说起。

据说,那位顾客刚下高速,一脚刹车还没松完,就被人拦下来了:“上船去白洋淀吧!不坐我家的,你去哪儿也别想走!”

热情,太热情了,简直像电影里村头大娘迎接归来的嘎子。但热情背后,是一句冷冰冰的“你要是不上我家的船,我就给你来点别的‘体验’。”

于是这位顾客拒绝了“嘎子旅游团”的热情推销,选了别家更便宜的船。一场本可以和平协商、市场竞争的交易,竟引发了“嘎子复仇记”。

没错,等顾客游玩归来,发现车胎扎了——大概是嘎子哥“想让你体验下我童年打鬼子的刺激感”,顺手送你一个“纪念品”。

这不是服务,这是行为艺术,是用轮胎演绎的地方特色剧目,《小兵张嘎2:嘎子的钉子户》正式上映。


穿越八十年的“扎胎精神”

我们忍不住要问,张嘎子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默默拿出自己的驳壳枪,对着现在“扎胎嘎子”的后人说一句:

“我那是抗日!你这是抗客!”

说好的振兴旅游业,说好的京津冀后花园,现在却成了“钉子户后车场”?游客带着钱包来,开开心心赏荷花、看芦苇荡,结果回来搭进去一个轮胎,顺带再上个热搜,“这么近,这么美,白洋淀出土匪”直接冲榜,硬生生把官方宣传口号扭成了“讽刺金句”。


谁来赔偿“白洋淀的脸面”?

有人说,该抓的抓了,该判的判了,这事算过去了。但问题是:名声呢?信任呢?直播间的主播话术已经变了,从“风景太美了”变成了“哥几个,今天赌一把,去了看看扎不扎胎!”你说是来旅游的,怎么看着像来拍短剧的?

严惩一个扎胎的,是必要的。但赔偿的,不只是那几个轮胎,还有白洋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旅游形象。


结语:请把“嘎子精神”用对地方

嘎子的精神,是对抗压迫,是机智勇敢,是为了解放。而如今某些人却打着“家门口经济”的旗号,干起了敲诈勒索的活,这不是“嘎子”,这是“膈应”。

我们希望警方早点把这场扎胎“大战”收尾,把“嘎子复兴计划”转向文明服务、合理定价、真诚待客。

白洋淀的美,不该被钢钉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白洋淀   驳壳枪   钢钉   顾客   热情   芦苇荡   轮胎   精神   钉子户   鬼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