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定调!这场大赛的意义非同一般


2014年6月,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会见了时任爱尔兰总理恩达·肯尼。


恩达·肯尼问,华为为何选择在距离爱尔兰首都都柏林280公里之外的科克建立研究所?


郭平回答:因为那里有一位网络架构的大牛人,他只愿意待在家乡,华为就在其家乡为其建立了一支研究团队。


集聚和善用人才是华为成功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也早已成为共识。


最近,正解局受邀参加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看到了人才引领创新的新趋势。


博士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有何独特作用?


各大城市,为何开始“疯抢”博士后?



博士后是个什么“学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博士后存在认知误区,误将其视为“比博士更高的学位”。


事实上,博士后并非学位,而是一份专业工作——特指博士毕业后,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职务。


作为舶来品,博士后最早诞生于美国。


1876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率先为有志于基础研究的年轻科学家提供资助,因首批受助者中有4人已获博士学位,“博士后”这一称谓由此诞生。


彼时,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快速发展,但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或科研岗位时,常因缺乏独立科研实践经验面临能力断层。


博士后制度恰好填补了“博士教育”与“正式科研工作”间的衔接空白,帮助博士在过渡阶段积累科研经验、培养创新能力。


这项创新之举,不仅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迅速被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顶尖高校效仿。


进入20世纪,博士后制度先后在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落地,逐渐成为全球通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引入博士后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个更为现实的时代难题——海归博士“落地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迎来首批留学人才归国潮。


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共向54个国家派出留学人员2万多人。其中,1万人先后学成归国,还有1万1千多人在国外继续学习。


然而,受限于当时的科研平台硬件不足,叠加复杂的户口、编制、分配等体制瓶颈,海归博士不仅难以发挥专长,部分人甚至因政策不明确而长期待业。


“让海归博士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成为当时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长期关注中国科研事业发展,结合在海外观察和国内调研后,多次向国家建言,呼吁建立博士后制度。


核心思路是,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为过渡平台,既让归国博士无需受制于编制限制即可开展研究,又能同步解决户口、住房、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堪称“一举两得”的破局方案。


1984年5月,李政道写给邓小平的信


李政道的倡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有关部门、科技界和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1985年,在李政道及多方推动下,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正式确立。


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成立,首批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出台30多项政策,为博士后解决户口迁移、档案调转、子女入学等系列问题,在人事教育体制中开辟“政策特区”,保证人才在安心、舒心的环境中,尽心、全心从事科研工作。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的第四十年。


40年来,我国博士后制度已从最初十个流动站、18个博士后,发展至近8800个站点,累计培养超过40万名博士后,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尽管我国博士后制度起步较晚,却在引进吸收与本土实践中走出了特色发展路径


其中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博士后向企业集聚。


1997年,我国正式启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制度,依托中央财政拨款、地方配套补贴、税收优惠等组合拳,推动企业逐渐成为博士后的主要承载方。


截至2025年,我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总数为8800余个,其中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数量约为4971个,占比超56%,成为博士后开展研究的重要阵地。


与高校博士后侧重基础研究不同,企业博士后的研究课题紧密围绕产业链实际需求,能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位于福建晋江的安踏集团,2022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引进5名博士后创新人才进站。


安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研发的“冰溶纱”技术,通过纤维表面微纳米沉积技术,既保留基材的原有特性,又让功能效率提升30%以上。


应用该技术的产品,有效直击夏季运动闷热黏腻的痛点,累计订单达65万件。


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


盼盼食品的曾少甫博士后团队,攻克了天然防腐剂微胶囊化关键技术,首创“低温喷雾—流化床多次包覆—智能算法微调控”工艺,实现日产200公斤原料的连续化生产,使得成本较进口同类产品低20%,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博士后走向企业、产业一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彰显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



我国博士后制度的产学研融合特色,也表现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简称“全国博创赛”)上。


昨天,第三届全国博创赛总决赛在福建晋江落下帷幕。


作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性赛事,这是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赛事。


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共有1743个项目将展开角逐。


大赛开幕式


相较于普通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届全国博创赛的产学研融合特质尤为突出。


一是人才层次高。


本届赛事吸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14个独立组队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共46支代表队参赛。


参赛项目8006个,参赛人数达3.6万人,入围总决赛项目1743个,参赛项目数和人数均超过第一届、第二届。


特别是,参赛的博士、博士后多达2950名。


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集聚,为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提供了智力底气。


二是模式有新意。


区别于“参赛者自带项目”的传统模式,大赛创新推出“产业出题、人才解题”的揭榜领题赛。


张榜项目需求


具体来说,大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七大重点领域,面向全国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科研院所征集技术需求,最终发布766个张榜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成功揭榜的奖励金额达9000余万元,单个项目最高悬赏超千万元。


这些张榜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海外团队的关注,经过精准对接,508个项目共征集到894个揭榜方案。


最终,334个方案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进行路演比拼。


在评审环节,大赛组委会引入企业技术负责人、投资机构专家、行业学者组成的“跨界评委团”,从技术可行性、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维度综合打分。


正解局注意到,大赛通过“企业发榜—全球揭榜—精准对接—路演比拼—综合评审”的全流程机制,紧密贴合产业链,确保“发榜有针对性、解题有实效性”,让赛事成果真正贴合产业链需求。


三是落地成效大。


回看前两届大赛,全国博创赛已经交出了亮眼的产学研融合成绩单。


首届全国博创赛中,天津大学博士后李爽、副教授TAN CHERIE SHUO(谭硕)和天津市肿瘤医院检验科陈冲医生组成的“精准医学检测”团队,揭榜了由丹娜(天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基于恒温扩增体系的临床分子诊断POCT系统”。


针对丹娜生物提出的恒温扩增技术终点检测法可控性差、假阳性污染、多重检测较难实现、基因突变位点识别能力弱四项技术瓶颈,团队设计了以重组聚合酶恒温扩增(RPA)为核心的一套全封闭体系、智能化操控、多重目标检测的光-电联检微流控系统,形成从临床样本的核酸提取、扩增到检测的整套分子POCT系统方案,从理论上将核酸检测时间缩短到1小时以内,有效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第二届全国博创赛的金奖项目“能源路由的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第二届全国博创赛的金奖项目“能源路由的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来自温州大学教师、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引进的人才彭子舜团队。


彭子舜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提出了新一代能源路由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方案,利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及其关键控制技术,解决系统低成本、低排放、高效率及高可靠性等指标的协同优化难题。


同时,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调研跟进企业生产第一线,不断稳定优化核心技术,给集中式供电系统未来发展提供有效可行的新思路。


本届大赛中,类似的“产业需求—人才攻关—成果落地”案例仍在涌现。


这些项目,并非“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能落地的技术”、“能变现的成果”,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源。


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博士后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全国博创赛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磁场”。



第三届全国博创赛,既是对博士后工作成果的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博士后制度创新、衔接国家战略的崭新实践。


置于“十五五”规划展望的坐标系中,全国博创赛的意义更显深远。


“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优势之一。


最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核心目标,并着重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从创新全链条看,创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0到1”的原始创新环节,“1到100”的技术转化环节,以及“100到100万”的规模生产环节。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便是“1到100”的技术转化环节。


创新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比赛现场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39.6%。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常常陷入“企业苦寻技术无门、项目对接产业无路、产业转型升级无方”的结构性困境。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创新的攻坚点,便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堵点。


博士后,正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一方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设立在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绝非简单的“人才引进平台”,而是直接强化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引擎”。


不同于高校科研侧重理论突破、传统研发岗聚焦技术迭代,企业博士后能以“高端灵活科研力量”的身份,填补企业在前沿技术攻关、跨学科融合、中试熟化等领域的短板。


这种“研发即瞄准量产、攻关即对需求”的模式,从源头避免了技术与市场的“两张皮”,让企业创新真正扎根产业实际。


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人员、企业普通研发岗相比,博士后恰好兼具“学术深度”与“产业敏感度”,既拥有博士阶段积累的扎实理论功底,能快速理解并突破技术瓶颈。


博士后群体天然具备“连接科研与产业的独特优势”,是二者间的“关键枢纽”。


全国博创赛中的揭榜领题赛更将这一优势机制化。


企业提出真实技术需求“发榜”,博士后团队带着学术能力“揭榜”,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市场评价成果”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为“科创与产创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揭榜领题赛——新材料与石油化工比赛现场


随着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持续提高,博士后群体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认识到博士后的战略价值,密集出台政策“抢人”。


福建晋江市以举办第三届全国博创赛为契机,出台《晋江市关于推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引”的若干措施》,从项目、人才、企业三个维度,推出落地奖励、科研资助、人才待遇礼包等政策,吸引博士后人才携项目落地晋江。


晋江举办“博创赛灯光秀”主题活动


江苏苏州市2023年启动实施博士后集聚“1600”计划,发布1603个博士后岗位,已累计招收博士后1416人(含博士后流动站)。


山东青岛市推出《青岛市促进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对在站博士后每月给予7000-13000元生活资助。自政策出台以来,已经累计吸引超过3000名博士后。


天津市首创成立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集聚72个博士后站、160位博导,开创了博士后“联招、联育、联考、联用”新模式。


投资于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这场“博士后争夺战”的背后,实质是城市对新质生产力的前瞻布局。


城市抢人大战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博士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意义   大赛   博士后   科研   技术   企业   项目   人才   流动站   产业   博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