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珍藏着一把饱经沧桑的木梯。木梯表面满是岁月蚀刻的斑驳痕迹,坑洼、孔洞交错,部分梯板已然遗失,但它身上的每一道裂痕都藏着海浪的咆哮,每一个孔洞都印着生命的重量,像一双凝视历史的深邃眼睛,默默见证着那场跨越国界的生死营救。
东极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里的木梯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同时,香港遭日军进攻。英联邦守军在防守18天后投降,约8500名士兵被俘。1942年9月27日,日本“里斯本丸”号货轮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驶离香港,按日军计划经上海、济州岛前往日本战俘营。数日后,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
被击中后,“里斯本丸”号逐渐倾斜下沉,船舱内的战俘命悬一线。日军不但没有施救,反而将舱门钉死,防止战俘逃跑,这无异于要将他们埋葬在这片汪洋大海中。绝望中,战俘破门跳海求生。日军随即疯狂扫射,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开始。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幸存者詹姆斯·迪纳生前回忆:“我抓住拖船旁的一根绳索,船上的一个日本兵走过来,一边从上面向下看着我,一边猛地把绳索拽开,他们根本不救我们。”
“里斯本丸”号货船
不久,附近的渔民发现海面上有大船下沉,破碎的木板、散落的物品随着海浪起伏,还有不同发色的外国人在海水中挣扎。渔民们见状,便立即划着木质渔船,奋勇营救。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梁银娣的外公、舅舅等亲人都曾参与这场救援。
梁银娣说:“开始不知道有人(落海),就听到一阵很大的声音,那时候,船也小,很多战俘等待被救。很多渔民都围过来,大家把他拉上来以后,旁边还有很多英军战俘想上来。我外公救了两次,救了10个人。”
和梁银娣一样,严亚君的爷爷严阿平也在那场生死救援中挺身而出。
严亚君说:“我爷爷自己有船,他就去了。他看到水里爆炸,船马上要沉下去了。(和战俘)说话,他又听不懂,于是就用手势比划。”
没有罗盘,没有发动机,只有橹和桨在海浪中艰难地划出轨迹。最终,青浜、庙子湖两个小岛上的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营救65次,在水中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生前回忆起渔民们的救援,言语间满是对这份跨越国界的善意的深深感激。
丹尼斯·莫利生回忆:“渔民们纷纷出来营救战俘,日本人还在继续开枪。渔民们来救人,日军才停止了射击,因为他们知道,这样(杀害战俘)的消息会传遍世界,我们这才得以生还。”
事实上,东极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里那把饱经沧桑的梯子,也是渔民当年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中,打捞回来的。
梁银娣说:“渔民吴兰舫的父亲参与了海上营救,他第二次去营救的时候,海面上已经没有人了,只看到梯子还在海面上漂着,就把梯子拖了回来。”
渔民们给战俘送餐、送药时所用的器具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渔民们住的是草房,岛上没有大米,大家只种少量番薯,常年半饥半饱。可看到战俘们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甚至有人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梁银娣说,她的外婆和其他渔妇们便连夜点灯,主动送上衣服、热水和饭食,几乎倾囊而出。
梁银娣说:“当时岛上的生活条件是很贫穷的,渔民们看到他们没衣服穿,就把家里的蓝色粗布拿出来,将它用剪刀剪开,用针把它缝起来,给他们穿。他们这些人很可怜,我外婆烧了地瓜粥送过去,每家都这样做,当时他们眼泪都流下来了。”
小孩洞
不久,日军便登岛挨家挨户地搜查,最终带走了381名英军战俘。梁银娣说,只有英国海军中尉法伦斯、英国商人伊文斯、英国外交官詹姆斯顿3人,被渔民们冒死藏进了极为隐蔽的“小孩洞”,这才躲过一劫。
梁银娣说:“我奶奶说我爸爸胆子很大,日本人来搜查了好几次,如果被日本人知道了,那要被杀头的,小孩洞就是我爸爸小时候玩的地方,是捉迷藏的时候发现的,当大人们在商量藏哪里的时候,这些小伙伴就说,那里有一个洞。”
三名英国人在“小孩洞”脱险后,由中国军民转移,最终逃离险境。“里斯本丸”英军战俘家属丹尼斯·维尼至今还记得父亲的反复叮嘱,那些关于东极渔民冒死相救的细节,早已刻进家族的记忆里。
丹尼斯·维尼说:“我父亲总是对我说,舟山的渔民们是英雄,如果不是他们赶来救援,我父亲就不会活下来,也没有今天的我。”
而那把见证过这场生死救援的木梯,一直在渔民吴兰舫的家中存放,直到2003年,梁银娣将其清洗干净暂存于东极镇综合文化站储藏室,多年后,当地开始筹建纪念馆,便将它及时收入。
东极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
时间在悄然流转中见证着跨越国界的情谊。2005年,当年被救的战俘查尔斯·佐敦带着家人回到东极码头。梁银娣说,当那艘载着故人的船缓缓靠岸,码头上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渔民。
梁银娣说:“佐敦先生马上跟渔民进行了热烈的拥抱,他很激动,一直流泪。”
方励采访当年“里斯本丸”号亲历者
2014年,制片人方励偶然听当地渔民说起附近有一艘二战沉船的故事。这场海上大救援令方励深受震动,之后几年,他拜访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事件幸存者、遇难者家属乃至导致事件发生的美日相关人员的后代。就这样,“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数百个家庭从未中断的思念与追寻,最终通过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呈现在世人面前。
方励说:“我要让他们看到当年我们的渔民是仁慈仗义的,当年我们的渔民先辈在抢救他们的生命,今天我们在抢救历史,抢救他们的家庭故事。”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如今,海浪依旧拍打着这里的礁石,只是不再夹杂着呼救与枪声。岛上的日子在潮起潮落中缓缓流淌,梁银娣说,当年摇橹的渔民后代,在这里开起了咖啡馆、民宿、潜水俱乐部,海岛的清晨不再只有海浪声,还多了游客的欢笑。
梁银娣说:“现在你看,我们渔民过上幸福生活了。每家都有大房子,不愁吃、不愁穿,这里的各项设施都很完善,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幸福。”
至于那一把木梯,作为这一事件的“亲历者”,正静静躺在纪念馆中。岸边潮来汐往,一遍遍漫过礁石又退去,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场交织着生死与善意的往事,“里斯本丸”已不再“沉默”。(总台记者杜金明 孔颖 白植清 展灵洁)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