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地铁早高峰,人群推搡着涌进国贸站,几步路外就是一排咖啡小窗口、便利柜和快餐摊。有人肚子饿就在肯德基窗口要个帕尼尼,边排队还在美团柜台取预定好的包子,一杯热咖啡端在手里,几秒钟全都能拿齐。现在这样的画面见怪不怪,地铁站哪还只是上下班的通道,已经成了各种品牌争抢的生意热土。

这几年地铁的变化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了政策支持,各地纷纷拿出新招数,大力推动地铁空间商业化。天津直接鼓励咖啡店、便利店扎进地铁里,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刚开业就被市民买空半个柜台。
还有城市更狠,青岛和香港铁路公司直接合作,把地铁站做成商场、便利服务和交通三拼一体的综合体。
其实这样的变化,归根结底得感谢中国基础设施打下的好底子。现在大城市里,地铁像蛛网一样铺开,四通八达,全国各地都有,仅北京和上海,每年地铁客流就能突破三十亿,做生意谁不眼馋?

地铁生意火就是因为地面上的日子不好过了。原先开在商场里的门店,房租越来越高,顾客却越来越少,生意做得很难。
反观地铁,每天熙熙攘攘的通勤人流,一波接一波,招揽顾客根本不费劲,而且随便腾个角落就能布局个小摊省了大租金。
瑞幸直接把原来的售票亭改成小店铺,七八平米就能开张。品牌跟着顾客走人流密集的地方,显然比守在商场等人上门更靠谱。

不过地铁里开店讲究的不只是人多,还得够快够方便。这里没人愿意多停一分钟,品牌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追求“提了就走”。肯德基的早餐小车只在早高峰出现,主推一手能拿的餐食;美团自提柜让人随拿随走;瑞幸这样的小店甚至根本不提供座位,不耽误任何人的脚步。
这样的高效率很懂上班族,每天在地铁里卖咖啡的小窗口,比街上的普通咖啡馆还要忙上不少。不少人因为便利,习惯早上顺手来一杯,有人甚至笑说这就是“通勤人的补给站”。

再看整个趋势,地铁只不过是开头,很多品牌早就在更广的场景寻找机会。星巴克去游客爆满的边远景区开店,便利店钻进医院和高校,各家都不再死守传统商圈,而是紧跟着人流,无处不在。如今做生意不是你有什么就指望人来买,而是消费者出现在哪,品牌就得扑上去。

地铁商业的爆发,其实正说明了中国消费的新变化。只要有实际需要,新的消费场景和空间就不断被挖掘出来。品牌们用灵活的小门店和快速的服务,给赶时间的普通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大家每年在地铁上奔波无数次,隐藏的消费能量被激发出来,一个简单的早餐、一杯咖啡,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也撑起了如今中国消费的韧劲。贴近生活,服务大众,这才是眼下消费不断发展不衰的真本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