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腹地的合肥市庐江县,藏着一座名为金牛的小镇。镇口那棵老槐树,每到暮春便缀满洁白的花瓣,随风轻摇,像极了乡亲们心底跨越百年、沉甸甸的牵挂。这里是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的故乡,一个承载着英雄记忆与家国情怀的地方。
近日,孙立人次子孙天平正式提出申请,希望将父亲的遗骨从台湾迁回安徽故里安葬。这一消息,让这座沉寂的皖中小镇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也让那份跨越海峡的 “归乡” 期盼,变得愈发迫切而真切。
老街深处:青石板上的 “将军印记”
金牛镇的老街,是时光沉淀的缩影。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间嵌着湿润的青苔,踩上去发出 “咯吱” 的轻响,像是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老街中段,一处青砖灰瓦的院落格外引人注目,院墙虽有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规整格局 —— 这便是孙家老宅的遗址,是孙立人将军年少时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走出故乡、奔赴家国的起点。
老宅墙根下,一对石鼓静静伫立。石鼓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纹,边缘被风雨侵蚀得有些圆润,但鼓身雕刻的缠枝莲纹样依旧清晰可辨,依稀能窥见当年孙家的气派。镇上 86 岁的老人王德发,从小就在老街上长大,他指着石鼓告诉来访者:“当年孙将军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的,这石鼓见证了他少年时的模样。”

老人们口中的将军,有着鲜活而温暖的少年故事。相传孙立人年少时格外顽皮,却心怀侠义。夏日里,他常和同窗们在金牛河游泳,一次,一位同窗不慎被水流冲走,正在附近的孙立人毫不犹豫地游过去,奋力将同窗拉回岸边,救了对方一命。这件事在镇上流传甚广,成为乡亲们口口相传的美谈。
1920 年,18 岁的孙立人考上清华大学,成为镇上的骄傲。离家赴京那天,他特意穿上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来到镇上的私塾,对着启蒙先生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声音洪亮地说:“先生教诲,儿不敢忘,学成之日,必当报国!” 这句承诺,成为他一生的坚守,也深深烙印在故乡人的记忆里。
如今,镇上的文化站内,专门开辟了一处孙立人将军纪念角。玻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将军的老照片、相关史料和复刻的勋章。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巨大的缅北反攻作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圈,标注着孙立人将军率领中国远征军征战的关键战场。这位被誉为 “丛林之狐” 的抗日名将,曾在缅北战场重创日军,收复失地,其战功赫赫,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文化站的管理员张守业,是将军故事的热心传播者。他经常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地图上的战役细节,指着那些红圈说:“当年将军带着将士们在丛林里作战,条件艰苦到极点,但他从没退缩过,硬生生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海峡相隔:跨越百年的 “归乡约定”
“将军这辈子,最念着的就是家乡。” 张守业翻出一本泛黄的《孙立人传》,指尖抚过其中一页,上面记载着将军 1947 年回乡省亲的往事。那一次,是孙立人离家多年后首次重返故土,刚踏入金牛镇,他便直奔镇上的小学。看到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在漏风的教室里读书,将军当即决定捐出自己的俸禄,重建校舍。
新校舍落成后,孙立人亲笔题写了 “金牛小学” 四个苍劲有力的校名,如今,这四个字被完好地保存在学校的校史馆里。历经七十余年风雨,金牛小学依然矗立在小镇上,新教学楼前立着将军的半身铜像,铜像中的将军身着军装,目光坚毅,仿佛在凝视着家乡的孩子们茁壮成长。每天清晨,孩子们都会从铜像前经过,听老师讲述将军的故事,这份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遗憾的是,1949 年后,孙立人赴台,从此再未踏上故乡的土地。但海峡的阻隔,从未切断他与故乡的联结,也隔不断乡亲们对他的牵挂。上世纪 90 年代,将军的旧部辗转千里,将他的手书 “乡关何处” 带回金牛镇。当乡亲们捧着那幅字迹苍劲、带着岁月痕迹的手书时,无不红了眼眶。四个字,道尽了将军对故土的思念,也戳中了乡亲们心底的期盼。
这些年来,不断有台湾同胞、海外华人专程来到金牛镇寻根问祖。他们中,有将军当年的部下后代,有敬仰将军的爱国人士,也有孙家的远亲。他们带着将军的遗物 —— 一枚旧徽章、一封家书、一张老照片,来到老街、来到金牛小学、来到孙家老宅遗址,追寻将军的足迹。每一次来访,都带着对 “归葬故里” 的期盼,也让这份跨越海峡的牵挂,变得愈发浓烈。
金牛小学的退休教师刘玉兰,至今记得 2015 年的一幕。一位来自台湾的老人,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金牛小学,他的父亲曾是孙立人的部下。老人站在将军铜像前,深深鞠躬,哽咽着说:“父亲临终前叮嘱我,一定要来将军的故乡看看,告诉将军,大家都盼着他‘回家’。”
家国传承:不是执念,是情怀的延续
有人疑惑,时隔这么多年,为何乡亲们依旧执着于让将军 “回家”?其实,这份期盼从来不是简单的 “落叶归根”,而是对英雄的敬仰,是家国情怀的传承。
金牛镇的孙立人纪念馆里,收藏着不少将军的书信和文物。其中一封写给母亲的家书,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信中写道:“儿身在军旅,未能膝下尽孝,深感愧疚。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儿当保家卫国,待抗战胜利之日,必归乡侍亲,再看金牛河之水,再尝故乡之茶。” 字里行间,满是忠孝两难全的无奈,也藏着对故乡最深的眷恋。这封信,让无数前来参观的游客动容,也让大家更能理解将军的家国情怀。
如今的金牛镇,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通往庐江县城的快速通道早已打通,宽阔的柏油马路让小镇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镇上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街经过修缮,既保留了古朴风貌,又增添了现代便利;金牛小学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传承着将军 “学成报国” 的信念。

每到清明时节,乡亲们都会自发来到孙家老宅遗址,摆上一束洁白的槐花、一杯家乡的清茶,还有将军年少时爱吃的米糕。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默默的伫立与凝望,这份简单的祭拜,承载着乡亲们对将军的思念,也传递着对家国情怀的坚守。
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听过长辈讲述将军的故事。95 后青年王磊,是土生土长的金牛镇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镇上开了一家民宿,取名 “归乡居”。民宿的墙上,挂着将军的老照片和缅北反攻的地图,他想让更多前来的游客,了解将军的故事,感受故乡的情怀。“将军是我们金牛镇的骄傲,我想把这份骄傲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里出过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 王磊说。
夕阳西下,金牛河静静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映着老街的剪影、岸边的垂柳,还有远处连绵的田野。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草木的清香,也吹动着那份跨越百年的牵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那位远行的将军,就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听一听熟悉的乡音,看一看这日新月异的故土,感受乡亲们从未改变的期盼。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