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时候。
学生会面临漫长的适应期。
这个时候,许多孩子的成绩,还具有模糊的特点。
当升入初二之后。
大家的成绩,会逐渐稳固下来,学生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开。
那么,什么愿意让学生拉开差距呢?
有句老话这样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不同的学习习惯,让初二的学子,在学习中有不同的表现。
尤其这5个习惯,大家别小看了。
习惯1
主动预习,抢占先机
预习没用吗?
总有一些孩子,天真地认为预习没啥用,反正老师上课会讲。
可课堂上怎样呢?
老师讲得快,有些知识点一下子没听懂,后面就越来越迷糊。
而原因,就是因为没预习。
教育心理学里,有个“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说:
在学习新知识前,先接触一些引导性材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预习的好处,给孩子提前搭建了一个知识框架。
有了这样的前提,孩子上课的时候,就能更快跟上老师的节奏。
那么孩子,如何坚持预习呢?
想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大家可以先从简单的科目开始。
比如语文,就比较简单。
预习的时候,孩子可以读一遍课文,标出生字词,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预习完之后,试着做一两道课后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检验一下自己理解的程度。
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会发现预习没那么难,还能让自己学习更轻松。
习惯2
认真听讲,抓住课堂
大家都知道:
课堂,是学习中的黄金阶段。
但一些孩子,总会在上课的时候走神,一会儿想游戏,一会儿想吃的。
结果,老师讲啥都没听进去。
一节课45分钟,走神几分钟,可能就错过重要知识点。
从心理学上的“注意规律”看: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很难长时间集中。
初二知识变难,更需要同学们做到高度集中注意力。
作为初中生,要怎样认真听讲呢?
大家在课后,不要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无法快速进入课堂。
当老师授课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做好笔记。
在课后的时候,可以复述老师讲述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久而久之,就能高效抓住课堂了。
习惯3
及时复习,巩固所学
俗话说:
“温故而知新。”
学习过程中,复习真的很重要。
但许多初中生,学完新知识之后,转身就将其扔在一边。
等到考试,才发现都忘记了。
这就是因为,大家没有及时复习,知识在大脑里没留下深刻印象。
教育心理学“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就会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进程不是均匀的。
刚开始遗忘速度快,后来逐渐减慢。
所以,及时复习的话,就能减缓遗忘速度,让知识记得更牢。
做聪明的孩子,要看清复习的意义。
每天都花一些时间,将所学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一周的时候,再梳理一遍。
坚持一段时间,大家就会爱上复习环节了。
习惯4
整理错题,避免再错
做题的目的是什么?
不仅是检验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题型,以便在考试的时候,能够熟练解决难题。
做题之后,还需要做什么?
大家要针对错题,做好查漏补缺。
但现实学习中,许多初中生遇到了错题,改完就扔一边,下次遇到同样问题还是错。
这是因为,大家未能利用好错题。
没有从错题中吸取教训,没有找到自己知识薄弱点。
“错误学习理论”说认为:
错误,是学习重要资源题,能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漏洞和思维误区。
所以,大家要养成整理错题,并且利用错题本的习惯。
整理完错题本后,要定期复习。
通过复习,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掌握好。
还可以把错题改编一下,再做一遍,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习惯5
坚持阅读,拓宽视野
有些孩子觉得:
初二学习忙,没时间阅读。
可事实上呢?
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阅读带来的益处有很多。
比如,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成绩,还能拓宽知识面,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阅读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让孩子接触不同观点和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所以建议大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若想养成这个习惯,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书目开始,比如漫画书、童话书。
每天抽半小时阅读,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结语
迎来初二学年。
同学们将会面临,成绩上的“分水岭”。
如何度过分水岭?
以上这5个习惯,就像5把金钥匙,能帮孩子打开知识大门,拉开和别人的差距。
作为家长,不妨转给孩子吧。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