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梅!但身上的湿气还在……各位“潮人”看这里,祛湿指南来啦→


杭州今天出梅啦!前段时间的“湿气攻击”,您抗住了吗?


头部昏沉、身体困重,萎靡犯困、睡眠差,皮肤油腻长痘或湿疹、舌苔厚腻有齿痕,大便黏马桶、小便浑浊……这些表现,您中了几条?


今天,让我们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你用中医智慧把身体里的 “小水袋” 倒掉!


图源千库网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脏在人体中承担着运化水湿的重要职责,一旦脾的功能失常,水湿就会在体内停滞,进而引发身体困重、水肿胀满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要想祛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中医外治

给身体做个 “祛湿 SPA”



艾灸祛湿


艾灸疗法遵循中医 “以阳化阴” 的理论,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补充人体阳气,以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驱散体内寒湿之邪。


在家就能操作!准备艾条,熏烤足三里(健脾)、阴陵泉(利水)、关元(固本)这 3 个穴位,每个灸 10 - 15 分钟,皮肤微热即可,像给身体加个 “小太阳” 烤干湿气。


如果不想在家自己操作的也可以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做葫芦灸或隔姜灸等。


葫芦灸(稿源供图)

隔姜灸(稿源供图)


拔罐祛湿


湿气重、肌肉酸痛时可用!在后背膀胱经拔罐,吸出体内湿气。拔罐能使促使局部气血运行加快,起到通经活络、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之一。


拔罐(稿源供图)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基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祛湿化痰、振奋阳气等功效,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


空闲时按揉丰隆穴(化痰祛湿)、承山穴(振奋阳气),每个穴位 3 - 5 分钟,有酸胀感最佳,帮身体排出湿气。



2

吃对食物

从内调养



老话说 “药补不如食补”,厨房里就藏着祛湿宝贝!


祛湿黄金搭档


薏米和赤小豆堪称 “祛湿 CP”,煮成粥喝,就像给身体大扫除。怕薏米太寒?炒一炒,寒性大减,祛湿不伤脾胃。从中医理论来讲,这正符合 “药食同源” 的理念,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身体机能,帮助排出湿气。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厨房祛湿能手


冬瓜煮排骨汤清热利水,山药小米粥健脾祛湿,白扁豆焖饭赶走湿气。这些食材搭配,契合中医 “食养” 原则,通过日常饮食滋养脾胃,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


忌口清单


少吃冰淇淋、蛋糕等生冷甜腻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中医认为,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甜腻食物则会助湿生痰,让体内湿气更难排出。



3

动起来!

赶走湿气的 “懒人运动法”



梅雨季不动,湿气会越积越多!试试这些简单运动:


懒人版八段锦


跟着视频学 “双手托天理三焦”“摇头摆尾去心火” 等动作,拉伸扭腰,抖出湿气。中医讲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使阳气振奋,帮助身体抵御湿气入侵。


办公室祛湿操


踮脚尖、敲打大腿胆经,每天 5 - 10 分钟,促进循环。刺激经络穴位,可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增强脾胃功能,加速湿气代谢。


泡脚小妙招


睡前用 40℃温水加生姜、花椒、艾叶泡脚,散寒通络又助眠。足部是人体经络汇聚之处,泡脚可借助药力刺激穴位,使全身气血通畅,起到温阳祛湿的效果,这与中医的经络学说紧密相关。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 供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养生   湿气   身上   今日   指南   穴位   中医   身体   阳气   经络   杭州   脾胃   气血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