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因父亲的伟人身份而享受特权,反而因父亲的革命事业,母亲杨开慧遭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他与哥哥毛岸英在上海流浪受尽磨难,后来,党组织想办法将他们兄弟送往苏联学习,这才摆脱困境。
学业有成回国后,毛岸青凭借自己出色的俄语翻译才华,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毛岸青在童年时期曾被敌人打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晚年时更是体弱多病。
2007年,毛岸青病情加重,相关部门得知后,特批他可以享受副总理级医疗待遇。
1927年8月7日,毛主席秘密前往汉口,参加了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一结束,他立即按照中央的指示,前往湘赣边界组织并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带领起义队伍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毛主席在井冈山指挥红军与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的妻子杨开慧则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在长沙板仓老家开展地下工作。
由于毛主席在保卫井冈山的斗争中,屡次击退敌军,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派无法战胜毛主席,于是便将对付的目标转向了他的妻子杨开慧。
为了抓捕杨开慧,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甚至悬赏一千大洋。
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虽然躲过了几次搜捕,但最终还被特务探到了行踪,1930年10月中旬,她不幸被捕。
在狱中,杨开慧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始终坚守住对党的忠诚,未吐露一丝党的机密,敌人见无法从她口中得到有价值的情报,便在她入狱一个月后,残忍的杀害了她。
当时,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得知杨开慧不幸遇难的消息后,深感痛心,同时也非常担心三个侄子继续留在长沙会很不安全。
于是,在征得党组织同意后,他经过一番周密安排,委托毛岸青的外婆向振熙和舅妈李崇德,将三兄弟安全护送到了上海。
随后,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毛泽民将三个侄儿送入由我地下党主办的大同幼稚园,至此,毛岸青兄弟终于有了一个稳定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但好景不长,1931年夏,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整个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大同幼稚园的工作人员或躲避抓捕,或已被抓捕,幼稚园顿时陷入了无人照管的境地,孩子们无奈流落街头,毛岸青兄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上海街头的流浪儿。
为了生存,兄弟三人除了不偷不抢,只要能干得了,几乎什么脏活累活都干。
一天,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出去乞讨,让三弟毛岸龙在家等候,等他们回来后,岸龙不见了。
兄弟俩心急如焚,找遍了上海各个街头,却始终未能寻到三弟毛岸龙的身影,自此,毛岸龙生死未卜,再无音信。
不久后,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特科工作人员董健吾,也是大同幼稚园的创办人,在街头找到了正在流浪的毛岸青和毛岸英,并收养了他们,将他们寄养在自己的前妻黄慧光那里,当时,兄弟二人的生活费是由地下党组织按月提供。
1933年,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迁移到了中央苏区,留在上海的党组织由于叛徒出卖,遭到毁灭性破坏,毛岸青兄弟二人的生活费也因此中断。
为了维持生计,小小年纪的兄弟二人,不得不帮着家里挣钱。
一次,毛岸青当报童卖报纸时,碰到几个外国水手买报纸不给钱,还狠狠踢了他一脚。
愤怒的毛岸青为了发泄心中的恨意,找了一支粉笔,在电线杆子上写了“打倒洋人”四个字。
不巧的是,毛岸青刚写完,正好一个印度巡捕走过来,见状抓住毛岸青就是一顿毒打。
毛岸青的脑袋受到重击,顿时昏死过去,幸亏毛岸英及时赶来,将他背回家,但最终由于未能得到及时医治,从那之后,毛岸英落下了难以医治的头痛病。
1936年初,上海地下党组织联系上了党中央,并将毛岸青与毛岸英的情况汇报给了党中央。
毛主席得知两个儿子平安无事后,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深感欣慰。
当大家提议赶紧将两个孩子送来延安,让多年未见面的父子团聚时,毛主席经过再三斟酌,考虑到两个儿子一直没机会上学,于是,强忍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决定将毛岸青和毛岸英送往苏联接受教育。
1937年初,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顺利抵达苏联。
不久后,兄弟俩与多年失去音讯的父亲毛主席建立了联系,父亲时常来信,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而他们也激动万分地在回信中向父亲讲述在苏联生活与学习的点点滴滴。
尽管父子多年未见,甚至对父亲的音容笑貌都已记不清,但每次读到父亲的来信,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与温暖。
在那段岁月里,毛主席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日夜操劳,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总会会尽可能及时地给两个儿子回信,字里行间充满鼓励和关怀,同时,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精心选择一些可读性极强的书籍,寄给他们。
对两个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毛主席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他捧着从苏联回国的同志带回的岸青和岸英的照片,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慈祥的笑容,然而笑着笑着,眼睛里便蓄满了晶莹的泪水。
此刻,毛主席的心情极为复杂,他即为两个儿子的成长感到欣喜,又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父爱感到内疚,尤其是对曾遭到毒打,头部受重伤留下头痛毛病的岸青,他心中更是充满了难过和心痛。
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来到苏联后,生活上得到显著改善,他们深知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
兄弟俩以优异的成绩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哥哥毛岸英先行回国,而毛岸青则选择留在在苏联继续深造,一年后,毛岸青也回到了祖国。
1947年,毛岸青回国后,毛主席看着这个二十多年未曾谋面,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
尽管心中满是对儿子的疼爱,但毛主席并未对他溺爱,而是安排他前往农村进行锻炼。
对于父亲的安排,毛岸青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在听说黑龙江省委要在克山县搞土地改革试点后,认为这正是一个学习和锻炼的绝佳机会,于是便主动要求前往克山县去参与土改工作。
毛岸青化名杨永寿来到克山县,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虽然当地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却从未表现出过怕苦怕累,他在工作中积极为做好改革出谋划策,生活上与群众同吃同住。
他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同事和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当时,大家谁也没想到,这个朴实肯干的小伙子,竟然是毛主席的儿子,直到土改工作结束,他坐上火车离开后,人们才从县领导那里获悉“杨永寿”的真实身份。
1949年7月,毛岸青进入中宣部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之后,他凭借深厚扎实的俄文功底,专注于马列著作方面的编译,翻译并出版了数十部政治理论书籍及相关文章。
可就在毛岸青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之时,他突然得知哥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壮烈牺牲的噩耗,这对与哥哥感情深厚的毛岸青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他因此悲痛欲绝,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导致他的头痛旧症随之复发。
毛岸青在疗养了一段时间后,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医生建议换个环境应该会对病情有帮助。
毛主席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送儿子前往苏联治疗。
从苏联治疗结束后,毛岸青回到国内,前往大连继续疗养,在疗养期间,经众人牵线撮合,毛岸青与嫂子刘思齐的妹妹邵华相识,并很快坠入爱河,情定终身。
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22岁的邵华在毛主席等众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毛岸青与邵华感情非常好,这份真挚的情感犹如一剂良药,让他的心情愈来愈愉悦,病情也显著好转,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不久后,他们带着父亲的嘱托,怀着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回到板仓为母亲杨开慧扫墓,而后又奔赴韶山,看望父老乡亲。
在爱与关怀的长久陪护下,毛岸青的精神状况一直较为稳定,但由于他早年受的伤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导致其晚年体弱多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时刻心系国家大事,尤其是对祖国统一一事,极为关注。
与此同时,毛岸青还热忱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他和妻子邵华、儿子毛新宇多次重走长征路,前往革命老区和偏远农村进行调研,用各种形式助力失学儿童。
此外,毛岸青和妻子邵华怀着对父亲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携手编撰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极具纪念意义文学作品。
长期以来,毛岸青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疾病顽强抗争。然而在2007年,他还是被病魔击垮了,病情日益严重。
相关部门得知毛岸青病重的消息后,即刻作出指示,按照副总理级别的医疗待遇对他进行全力救治。
尽管医生竭尽所能的想挽留住他的生命,但最终还是没有斗得过病魔,2007年3月23日凌晨,毛岸青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毛岸青,作为伟大领袖之子,他的前半生坎坷无比,后半生质朴平实,虽然很多人都熟知他的名字,但却对他这个人却感到十分陌生,甚至不清楚他做出过哪些贡献。
事实上,毛岸青只是不擅长言辞表达,但却一直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翻译并出版的那些马列经典著作以及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便是他为思想的传播与理论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有力说明。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